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却连一天监狱都没进过,并先后入党、当选村主任,甚至当选旗人大代表。直到2017年,有关部门对该案进行纠正,这名罪犯才为当年的行为付出代价。27年来,受害者的母亲持续反映问题,至今仍在追问真相:到底是谁放走了杀人犯?到底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据9月3日《半月谈》)。
用“绝无仅有的荒唐”来形容这起案件,可谓一点也不夸张,相比起之前被媒体披露的一些“坐牢吃小灶”,病历造假保外就医几个月乃至几年的个案,这位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的巴图孟和,居然一天监狱都没待过,从法院宣判的那一天起,就以“全身水肿、尿血”为由被保外就医,而这一“保”就是15年,直到纸上“服刑”期满,才到看守所办一张“刑满释放证明书”就此终结。
而更不可思议的是,即便是纸上“服刑”15年的巴图孟和,在“出狱”之后,其犯罪历史也没有对其产生任何影响,不但当选了村主任,且还在知情人的操作下入了党。如果不是在村主任的位置上骗取和侵吞草原补偿金再次犯罪,再加上被害人母亲20多年持续苦苦的向上反映,15年纸上“服刑”的奇葩可能永远不会被揭开。尽管法院决定对巴图孟和所犯故意杀人罪、贪污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5年,再也不可能纸上“服刑”,但相比起原本就应该服刑的15年,巴图孟和无疑还是“占便宜了”。
保外就医是罪犯因患有严重疾病,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经司法机关批准让其取保监外医治的执行方法。属于监外执行的一种,体现的是人道主义和司法人文。但保外就医不仅有严格的审批程序,更有时间限制,同时还需要接受属地公安机关的日常监管。但这些审批程序和时间限制以及监管等却都没有在巴图孟和身上有任何体现,反而是“一次开具,终生有效”,活脱脱地上演了一部现实版的“画地为牢”。
什么人能够如此胆大到是国家刑法为无物,假保外就医之名在滥权枉法,批准巴图孟和“纸上服刑15年”,公众不能没有一个明确答案。但从权威媒体的调查报道来看,呼伦贝尔市的公检法及相关部门似乎都在“抱着葫芦不开瓢”,对于媒体记者的采访均不给出任何回应。虽然说“沉默是金”,然面对这样一起性质异常严重,影响十分恶劣的“纸上服刑”个案,如何能让人相信法律还是“公正、公平的利剑”?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习总书记对政法机关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出的明确要求和努力方向,更需要各地各级政法机关在具体案件中予以践行来彰显。然朗朗法治天空之下,居然出现“纸上服刑15年”这样的堪世奇葩,不能不让人为之震惊乃至痛心。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27年,正所谓“千年的文字会说话”。究竟是谁让本案至关重要的保外就医手续等关键证据“不翼而飞”,又是哪些人在这份“终生有效”的保外就医文书上签的字,为什么追责工作如此难以推进,公众应该应该知道,更有权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