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担心痼疾溃疡性大肠炎的恶化而危及身体健康,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日前正式对外界发布了卸任首相的意向,提前终止了本应至明年9月方才到期的第二届任职。不过,安倍晋三没有简单地“撂挑子”或者甩锅走人,而是承诺将不设临时代理首相,继续执政直到选出继任者。
“安倍一强”与“安倍经济学”是刻在安倍晋三身上两个极其鲜明的符号。2006年安倍首次入相时只有52岁,是战后日本最年轻的首相;因身体原因辞职休整六年后,2012年底再度出山担任首相,成为自民党成立以来个人两度出任首相的第一人,并且截至目前约七年零八个月的二任首相期限,还创下了明治维新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纪录。
另外,在安倍的带领下,自民党以国政选举六连胜的战绩,牢牢把持着参众两院,在野党几无还手之力与破城之策。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安倍都配得上“安倍一强”这一称号。不过,与成色十足的“安倍一强”完全不同,“安倍经济学”的质地与认可度就要逊色不少。
作为提振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三支箭”构成了“安倍经济学”的最核心内容。第一支箭是瞄准实现2%的通胀目标,实施以量化宽松(QE)为主的金融政策;第二支箭是通过补充预算与税收政策,实施以扩大支出为主的财政政策;第三支箭是计划三年将民间投资规模增至70万亿日元的结构性调整政策。
“三支箭”的基本逻辑是:在日元贬值的带动下出口有力反弹;进口产品价格大幅上扬,居民在通胀压力下加大消费支出;企业在居民消费增长的带动下加大投资;在出口、消费和投资三项利好的推动下,日本股市水涨船高;资产价格的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又会进一步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使日本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鉴于“三支箭”表现出的政策边际效果递减,两年后安倍又追加了新的政策工具,即所谓的“新三支箭”,包括发展经济、改善社会保障和支持儿童培育。与“三支箭”突出如何弄出钱的特色相比,“新三支箭”则强调怎样花掉钱,比如政府通过扩大就业、提高工资等拉动消费,为女性就业创造更加灵活的方式,通过高铁建设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提供特殊护理服务的养老院数量,以及实现幼儿免费教育、扩充奖学金等等。
显然,“新三支箭”是“三支箭”在射程上的延伸,或者说是靶位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回过头去看,第一支箭最终发射的力度不可谓不大。除了货币供应量以每年约80万亿日元的速度持续增加,从而推动基础货币至少扩充至目前的600万亿日元之外,日本央行还推出了“质化和量化”的货币宽松政策(QQE),在采取“负利率”的同时,还无限期地购买资产。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日本央行购买的政府债券、公司债券、ETF(交易型开放指数基金)和J-REIT(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总计达到了405万亿日元。
第二支箭跑出的速度丝毫不亚于第一支箭。从2013年财年抛出92.6万亿日元的史上最大规模政府预算案开始,八年中年度财政预算规模屡创新高,并在2019年首次突破100万亿日元。本来2020年财年的政府预算额为102万亿日元,但冠状病毒疫情覆压之下,安倍政府不得不两次补充预算,合计规模为234万亿日元。作为财政预算放量扩充的重要支撑,日本国债发行规模也连年打破历史纪录,至2019年底国债存量规模突破1000万亿日元,负债率达到240%,算上今年150万亿日元的增量国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日本政府负债率将升至268%。
安倍二度入相的当年,日本经济不仅处在“失去二十年”的煎熬之中不能自拔,同时“311”大地震造成的万亿重大创伤也在隐隐作痛。日元剧烈升值让很多出口企业命悬一线,企业商业投资日益萎缩;不仅如此,股市的数年阴跌以及个人收入增长的停滞,让国内消费市场疲弱不堪,通货紧缩如魔影般缠绕不散。
弯弓搭“箭”之后,安倍自2012年至今先后六次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总规模达到244万亿日元,日本经济最终也从各个维度与层面做出了有声有色的反响。
日本政府召开的研究会认定,自安倍重新执政开始,日本经济便进入到新一轮扩张期,以年度为单位计,至去年年底共计持续七年时间,且创下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首次的持续正增长。
在此特别须要修正的是,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安倍第二次上台的初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为6.203万亿美元,而去年则为5.082万亿美元,下降近20%。由此不少人简单推论“安倍经济学”不仅没有使日本经济增长,反而出现下降。其实不然。
观察发现,2012年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约为78,至2019年贬值到105;按照2012年的货币汇率,以日元计算,当年日本GDP为484万亿日元;而按照2019年的货币汇率,同年日本GDP则为533万亿日元,期间净值增幅为10.12%,年均增幅为1.12%。
在GDP持续爬升的背景下,微观领域里日本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不断改善。负利率的政策有效降低了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同时日经指数从8000多点开始一路劲升至2万2000点,强劲支持了企业直接融资的顺利进行;不仅如此,日元贬值35%放大了日本企业的出口优势。正是如此,日本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日益加快,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从2012年占GDP的0.5%上升到了2019年的4%,在去年全球净利润增至10倍以上的560家上市企业中,日本企业占据了126个,仅次于中国居全球第二位。
民众对于“安倍经济学”创造的红利也感同身受。且不说日经股指期间大幅上扬近150%,让个人与家庭财富明显增长;更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日本男性月薪约为31万日元,到了2019年约增加至36万日元。在日本,传统上存在着男人在外赚钱、妻子操持家务的格局,因此男性工资水平成为了衡量民众收入改善的主要指标。
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是,“三支箭”成功地促进了就业,日本失业率从2012年底的近4.5%降至去年的2%左右;即便是今年受到冠病疫情的冲击,日本国内的失业率升到了2.5%,但企业平均有效求人倍率(工作机会/求职人数,数值越高越好)则维持了1.62倍的历史次高水位。
在安倍执政沉淀出的所有经济成果中,财政改革的成效应当是值得关注的亮色。数据显示,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日本政府税收从2012年的40多万亿日元增加至去年的60万亿日元;同时财政赤字率从8.6%下降至2.8%;虽然日本政府的债务率位列发达国家最高,但基本上是国内负债,外债占比非常之小。因此日本既没有债务违约之危,更没发生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信用级别的现象,政府融资无论在国际还在国内金融市场,都是一如既往地顺利进行着。
更为重要的是,安倍执政期间,先后两次提高消费税,不仅成功规避了前任竹下登、野田佳彦等因消费税改革而被赶下台的尴尬,而且开辟了国家财税的新来源。
不错,与第一和第二支箭相比,第三支箭甚至“新三支箭”和目标偏离似乎很远,比如以大企业为代表的日本制造业,在过去八年间,出现了生产力显著上升的状况;但作为民间资本集结的服务业生产力,却从13%回落到了10%不足。
而让安倍不得不抱憾的是,即便是物价水平出现了0.5%左右的上涨,但距离2%的通胀目标依旧十分遥远;此外,“三支箭”与“新三支箭”分别设定的10年后人均国民收入增加150万日元,和名义GDP扩大至600万亿日元的目标,现在看来只能成为“画饼”。
之所以留下了如此多的缺憾,是因为安倍根本无法绕开日本严重老龄化、少子化以及低欲望社会蔓延的残酷现实,而且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领袖,一旦遭遇到这样的窘境,其所射出的再强劲政策之“箭”也不会立竿见影,更难以水到渠成,很多时候可能还是无功而返。
作者是中国市场学会理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之所以留下了如此多的缺憾,是因为安倍根本无法绕开日本严重老龄化、少子化以及低欲望社会蔓延的残酷现实,而且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领袖一旦遭遇到这样的窘境,其所射出的再强劲政策之“箭”也不会立竿见影,更难以水到渠成,很多时候可能还是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