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消费扶贫月活动1日在京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万企参与,亿人同行”为主题,活动时间为9月1日至9月30日。通过系列专项活动,组织动员各方面资源购买和帮助销售扶贫产品,推动扶贫产业融入全国大市场,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劳动稳定增收。(中国青年网9月2日)
所谓消费扶贫,简言之,就是通过消费行为来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金秋九月,瓜果飘香。一块腊肉、一个苹果、一碗杂粮……你我消费的每份扶贫产品背后都连着一个产业,支撑着贫困地区增收的希望,寄托着贫困群众脱贫的梦想。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适时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实乃功德无量的善举。
期待“消费扶贫”成为社会生活新常态。消费扶贫需要“两条腿走路”——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线上消费扶贫是一条重要路径。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讲,他们广泛地接触到电脑、智能手机,通过这些现代传媒手段,足不出户,用手机轻轻一按,通过快递方式便能将贫困地区的产品及时送货上门,方便快捷,既免除了产品存放的困扰,又节省了青年人的时间,这种线上消费扶贫理当提倡。
另一方面,线下消费扶贫不可或缺。对于众多消费者来讲,他们更愿意看到实物,而线下扶贫消费店的应运而生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据媒体报道,仅仅万达广场就在全国设立了几百个扶贫消费专柜,专门营销来自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开了一个好头。具备条件的商家不妨效仿这一做法,多开设一些这样的扶贫专柜。
除此之外,在一些具备条件的社区不妨开设一些消费扶贫专场活动,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及时亮相社区也是个不错的主意。这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具有新鲜原生态的特质,往往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从另一方面讲,积极认购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也是表达爱心的一种有效形式。今年以来,我国遭受了双重自然灾害,先是新冠肺炎疫情,而后洪灾接踵而至,这对当前开展的脱贫攻坚战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要防止因灾致贫,就要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及时销售农产品。涓涓细流汇江成海,每个人认购一点贫困地区的农产品,叠加起来数量就相当可观。
当然,在消费扶贫活动中要力戒形式主义,不要把消费扶贫办成雷声大,雨点稀的“形象工程”,要真心实意地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解决生计问题,而不能把消费扶贫沦为一种“官场秀”。如此,既有悖于消费扶贫的初衷,更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消费扶贫贵在真诚,任何形式的花架子只能于事无补。消费扶贫贵在“久久为功”,不能成为一种权宜之计,要让它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