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70多岁的邻居老人敲响了我家的门,他在药店购买了一款药品,在使用的时候却“看不明白”。“看不明白”的原因有两个:其一,药品说明书字体太小,即便戴上老花镜也还是看不清楚;其二,药品说明书的说明太专业,都是专业术语,他看不明白是啥意思。
原本以为,我能帮助“讲明白”,而我看了药品说明书之后,也稀里糊涂。与老人不同的是,说明书上的字体我倒是能看清清楚楚,可是对于其中很多语句的意思,却说不明白。
经过老人的提醒,我也对药品说明书产生了兴趣,于是将家中的药品说明书找出来研究了一番,结果发现,就连我这个“文化人”对于说明书的内容也是看不明白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药品说明书的内容都是十分专业的,使用的都是专业术语,也只有医院的医生能够看明白了。
现实生活中,所有人都会使用到药品。有的时候会到医院找医生开药,这个时候医生会给出具体的“使用方法”和“食用方法”。而有的时候,市民会到附近的药店自己购买药品,往往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研究药品的“使用方法”和“食用方法”了。由于很多药品的说明书都是“高大上”的,都是专业的语言,一般市民是看不懂的。药品说明书出现了“让普通人看不懂”的情况,原本是药品说明书的“明白纸”变成了“糊涂纸”,起不到“说明”的作用,对普通人来说就是“说不明白”。
药品说明书从专业角度撰写也是需要的,这毕竟是严谨的科学的态度。专业语言的说明书,有利于医生的使用,有利于医院的选择。但是,在“专业说明”的同时,应该有“通俗版”和“老人版”。也就是说,说明书上的内容,不仅要让“业内人士”看明白,还要让“业外人士”也能看明白。
因此,笔者建议药品说明书要有“老人版”,字体变大些,内容未必需要太多,动不动就是1000多个字,甚至是2000多个字。还比如可以通过扫描,提供药品声音版的解说,服务老人。此外,还需要有“通俗版”,将“专业的语言”换成“百姓能理解的语言”,让普通人都能看得懂,不至于出现“药品滥用”或者“药品误用”等等情况。
药品说明书,小小变化就能延伸服务内容,何来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