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自己做老板,才后悔打工的时候学得太少。”刘园利在义乌商贸城的过道上,跟我讲述创业故事时感叹。她是义乌千千万万“淘金者”之一,两年前和丈夫开了一个小作坊,生产儿童头饰。
她也在当地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义乌国际商贸城租了店铺,向国内外客商推销自家品牌。店门口挂着一块手写的告示牌:“很忙,忙着可爱,忙着长大。”
围绕可爱的儿童头饰忙忙碌碌,一步步从打工妹成长为小老板,不就是对这名90后中国青年的贴切形容吗?
她说自己从小就有“公主梦”,很喜欢女孩子的漂亮头饰,八年前离开安徽宿州老家后,一直在儿童头饰行业打工,最开始在工厂做手工,每天忙完工厂里的活就自己琢磨头饰设计,攒够本金后干脆投资20万元(人民币,下同,约4万新元)做生意。
刘园利说,当老板之后才发现,之前在工厂打工“实在太容易”,每天只要按时上下班,不用想太多,按照要求完成任务,每月就有不错的收入。如今自己出来干,才发现一切都不如想象中容易。“熟悉设计,不代表熟悉面料;懂得生产,不代表找得到销售渠道。”
问她打工时每月赚多少,有没有六七千元?她腼腆地笑笑说:“不止。”
追问之下才知道,她离开工厂时已晋升成为设计师,月薪超过1万4000元。她的丈夫也在义乌打工,每月收入8000多元。超过2万元的家庭月入,即便在一些大城市也算可观,更不用说是在工资和消费水平都较低的义乌。
为何放弃高薪出来闯,万一失败会不会后悔?刘园利说:“再苦再累都是自己的事业……我们都还年轻,失败了可以沉淀沉淀再来。”
在义乌采访外贸行业时,我不时遇到正在打拼路上的中国年轻人。他们或许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所见的世面并不广,但格局并不小。虽然没有家庭给他们垫起人生和事业发展的基石,但年纪轻轻就外出打工的他们,很懂得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换取回报,不介意从眼前的小事踏实做起。
另一名让人印象深刻的年轻人是在三挺路夜市卖陶瓷碗的小伙子。熙熙攘攘的夜市中招揽顾客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但嗓门最大的非他莫属。“15元一个,随便挑,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在近35摄氏度的高温下,他满头大汗扯着嗓子招揽顾客,生怕你不肯在他的摊位前多看一眼。
看到我在摊位前停下脚步,小伙子立马热情拉着我介绍,他们售卖的手绘汤碗质地厚实、外形美观、质量过硬,更重要的是价格只有淘宝的一半。汤碗分量不轻,出差在外不方便买了带回去,还没等我说完婉拒的话,小伙子马上提出新服务:“买四个,我给你包邮,明天就发货。”
见我还是犹豫不决,小伙子倒是不强求,而是掏出手机说:“姐,加个微信,回头你想要,我给你发过去。”虽然眼前的生意没做成,他也算多了一个潜在客户,这番灵活的思维,实在让人佩服。
这名20来岁的小伙子还告诉我,他白天给义乌一家工厂做司机,晚上和朋友到夜市做生意,这样连轴转,有时喊到嗓子哑得说不上话。
义乌在很多到那里闯荡的人眼里是一个商机无限的“金矿”,而这些“淘金者”又何尝不是“金矿”的一部分。正是他们敢闯、敢拼,没有包袱,敢于面对未知,不惧怕失败的精神,成就了这座万商云集的城市。
这股难能可贵的精神,也是中国民间让人无法忽视的活力。这两年在中国做新闻,经常会被这些普通中国人打动。他们的故事与外国媒体高度关注的中美紧张对峙、台海局势紧绷、中国经济大政方针等宏大的国际、国内事件相比,看起来很渺小、很微不足道。有时因为太过正能量,这些故事也没有吸引眼球的张力,缺乏新闻报道的价值。
不过,每次接触到这些人,总是会被他们身上的那股力量感染。他们充满让人惊叹的干劲,有时还带着一股愣愣的傻劲。或许是因为他们身处的环境并没有给他们太多选择,竞争高度激烈、财富分布不均、阶层上升困难,起点很低的他们只有凭着自己这股干劲在这个社会一步步往前。
去义乌之前,有朋友告诉我,有两个词形容义乌最恰当,“无中生有”和“莫名其妙”。义乌这个浙江中部的小城市曾经交通闭塞、资源匮乏,40年前一无所有,如今发展成无所不有的“世界超市”。义乌如何发迹、发展,一代代义乌商人何以取得今天的成功,在义乌转了一圈,同这些刚起步的“淘金者”聊一聊,就会发现这一切其实并非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