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病疫情对经济造成的次生危害正在逐步加剧,虽然政府推出各种援助措施,但企业倒闭持续攀升,减薪和失业人数日益增多。据8月11日《联合早报》报道,在过去几个月,向本地社会福利团体求助的国人显著增加,其中有不少来自中等收入家庭。
前阵子也有私宅读者反映,因为房屋年值是一道过不去的坎,所以无法成为政府援助配套帮助的对象,以至于把大选中执政党失去小部分私宅选民的选票,归咎于这一不公平的原因。
报道说,国会议长、马林百列集选区议员陈川仁反映,近日开始看到更多私宅屋主前来求援,他们原本收入优渥,却因拥有多个房地产、汽车和商业投资等原因,导致债务负担过重。他说:“一旦现金周转不灵,就会连带影响他们的财务状况,他们的租户被裁而选择离开新加坡时,也造成他们的租金收入锐减。”
马林百列集选区组屋和私宅居民各占一半,应该是比较有代表性且客观地反映了不同经济阶层的国人,在疫情中所受到的影响程度。媒体或学术领域可以用数据科学地分析其中的差异,当然还应包括个人的消费行为及原有的所有收入等;而不仅仅因为个别私宅屋主的抱怨和投诉,利用同情心和新闻媒介的影响力,来干扰民众的判断及政府的决策。
“同舟共济”成语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成语本意是坐一条船,共同渡河;现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遇到大风大浪,政府带领国人一起劈风斩浪,勇往直前。
政府为了不丢下任何一个国人,这条舟只能给没有舟的弱势群体,而不是自家有舟却不肯用,或者不肯大舟换小舟,硬是挤到政府援助的舟上。如此一来,政府的舟超负荷无法承载,也会沉没。舟沉人亡,还要死守着这些大舟、豪华舟又有何用。如果是爱心人士,此刻不应心理不平衡地想办法在政府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能捐出自己的大舟,可以让更多没有舟的国人一起渡河,此乃渡人如渡己。
政府造舟的钱多数来自国民税收,这些私宅屋主有没有问过组屋屋主,愿不愿让他们来救济你们呢?诚然,如之前的私宅屋主所述,他的私宅是以前做导游,像勤劳的小蜜蜂辛勤采蜜积攒买的,但相信除了少部分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能享受祖上留下的家宅,绝大部分人的房子都是辛劳换来的,包括组屋屋主。
选择居住相对环境较好的私宅,是个人对生活质量追求的自愿选择,不能认为住组屋的开一辆豪车就比住私宅的有钱。笔者不久前就在路上看到有人顶着太阳,骑着Ducati(摩托车中的豪车)做送餐服务。那位读者如果把私宅换成组屋,相信开豪车也不是不可以的。
房屋同样是资产,只不过是固定资产,但在必要的时候,房产也可以变现。降低原来较好的住房质量,可以让自己的基本生活得以保障。政府资助的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如果说,住私宅的或是有各种资产的也算是弱势群体,显然是不合理且不公平的。
因此,政府以房地产年值作为很多政策的衡量标准之一,是最合适也是最公平的政策。想起多年前看到《联合早报·交流站》上的一则读者投函,大意是读者岁数已长,住着有地私人住宅,因为养老金不够,申请政府资助,但因为住屋的关系不能获准,相关部门建议读者把房屋换成小型公寓,读者说不希望把有地住宅卖掉,想留给儿孙。这和疫情下住私宅的也想得到政府援助如出一辙,那政府以房养老的政策就形同虚设了。
任何政策都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只能使大多数人受惠。因此,房产年值不是“坎”,而是“称”,是一杆公平合理的“称”,是岛国房屋政策的根基,是新加坡信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