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光明日报》发布了一则“微调查:存在于青年网友中的‘社恐’表现”报告。针对“你也有所谓的社交恐惧吗?”2532人参与,有863票选择“有,内心回避一切社交活动”;有710票选择“相比线下交流,更喜欢线上沟通”;有890票选择“不恐惧社交,但不愿花精力在人际交往上”;有69票选择“没有,我是社交小达人”。
从数据上看,仅有2.7%的人自认为是“社交达人”,并不乐观。对此,《光明日报》发文直言:“当前一个尴尬的事实是:社交工具不断升级,年轻人却在“社交降级”。
的确,社交是人之于社会当中的基本技能。青年网友不善社交,怎么立足于社会?可实际上,回避社交活动,喜欢线上交流,并不意味着不懂“社交”。只是互联网为驱动的社交活动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的社交模式。青年网友眼中的“社交恐惧”并不是“社交恐惧”。媒体眼中的“社交恐惧”,也并不是“社交降级”。
社交恐惧症在心理学上被诊断为“社交焦虑失协症”,从定义上看指的是“对一种以上社交情形的强烈恐惧,致使人深感苦恼、维持日常生活的至少某些部分的能力受损。”所以,大多数青年网友眼中的“社交恐惧”,离病理特征还很远,仅仅是不喜欢现实的社交圈、不善于维持线下社交圈、不乐于勉强接受利益趋势的社交罢了。这是一种病吗?当然不是。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有一句话:“被迫置身于人群的时候,往往是最应该自守孤独的时候。”人是群居类动物,也是最需要独立的动物。走进由互联网构建的网络社交社会,因六度分隔理论,我们的社交圈无限扩大,无论是熟悉的人还是不熟悉的人,喜欢的人还是不喜欢的人,都成为里通讯录里的“好友”。
而社交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完全断裂。即便是多年不联系,在朋友圈中仍有一席之地,哪怕沦为“点赞之交”。在如此庞大的社交环境下,更凸显出对“孤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从推崇“以文会友,广结良缘”到学习“摆脱无用社交”。说到底,青年人并不是出现“社交恐惧”,而是厌倦了大而无用的社交关系。
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因在19世纪上半叶创作《瓦尔登湖》让世界看到,当社交压力到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会选择“离群索居”,享受孤独。在高节奏的现代社会,为了生存,大多数青年人无法完全脱离社会,所以在网络当中寻找自己的“瓦尔登湖”。面对调查提问,自然有不少人自认为有“社交恐惧”。
精神需求的快速增长,青年人的社交需求也走向“个性化”。青年人会通过B站、抖音、微博等一系列新兴社交平台,寻找“同好”。通过便捷的社交工具,将同好汇聚起来,打磨自己的爱好。圈子似乎很小,但范围却很广。之所以走向线上交流为主,原因还是在于线下生活现实接触的人难以满足个性化的社交需求。
说到底,不要担忧青年人有“社交恐惧”倾向。大多数青年人会自主调节人与社会的距离。当自认为有社交恐惧时,最需要的不是看医生,而是扪心自问,自己对社交生活的需求。通过改进自我,实现社交生活上的突破,在现实的朋友圈中找到自己所喜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