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镬气”的思考-中国讯息网

“镬气”的思考

作者:张森林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8-22 14:57:23

友人池例芳在她的面簿上介绍:“吃过最好吃、最有镬气的炒河粉。来这家一定要点的另两道菜:芥兰炒烧肉和砂煲酿豆腐。”

在这段简短的陈述中,我最有感触的是“镬气”二字。

“镬气”也称“锅气”。什么是“镬气”?从字面上解释,镬气就是从镬中散发出来的烹调之气,以此联系到盈满的美食之气。但是,从这两个字中,我有了更深的人间体悟。

首先,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美食艺术,都是那个地方的富足的象征。一个动乱频仍或者饿殍遍野的地方,人们逃荒避难尚且唯恐不及,哪里还有可能好好钻研厨艺,提升烹饪文化?

1980年代初期,我因为几乎每天都会从电台和电视台,收听和观看到来自中东国家黎巴嫩的战争新闻,而写下了一首题为《清晨听黎巴嫩战事新闻》的诗。时序来到2020年8月上旬,黎巴嫩人民遭受首都贝鲁特大爆炸所带来的人为祸害和痛苦,延续了超过70年的地中海东岸,硝烟和炮火仍然没有消停的迹象。在生命安全时刻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平民百姓能够果腹充饥已属万幸,又岂敢奢谈精致美食?

其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国家地区的美食艺术的层次与多样性,有赖于那个地方的工匠精神与创造性。烹饪的厨具与盛放美食的器皿必须符合高标准,锅碗瓢盆镬等的工匠水平都不能退而求其次。

去年9月,我因为出席了一个在新加坡召开的小贩研讨会,经由一名经营粥品摊位多年的资深小贩的耐心介绍,才知道有一种熬粥的厨具,能够在不必牺牲粥品品质的基础上,大大缩短熬粥的时间。观赏过新加坡铁人名厨陈喜明所创作的一系列养眼的陶制器皿,我以仰望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人类的烹饪文明。

再者,在开始烹调之前,需要有食材、佐料、香料和调味品,这些构成美食主体部分的丰盛与否,决定了美食的最后成品的繁复程度。而要达到食材、佐料、香料与调味品的完整性与多元性的目标,背后须要动用到不少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大家千万别小看香料,在人类文明进程上,它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历史上不乏因为争夺香料而引发的战争。2015年申遗成功的新加坡植物园,建园之初也曾试验种植香料和果蔬等经济农作物。

覆盖面庞大的食材供应系统,再加上烹饪时所需的水、煤气,和储存食材配料时所需的雪柜和电力等重要资源,实际上也是一国综合国力和领袖韬略的侧面反映。

有了安定的烹调环境、周全的锅碗瓢盆、多元繁复的食材构成和各种看得到与看不到的资源应用,接下来就是掌砧掌勺的厨师手艺了。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针对表演艺术而言,至于美食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小时候当过10年的小贩助手,深知每天靠炉火吃饭的滋味并不好受。据我所知,吾友李名裕在中峇鲁熟食中心经营忠于原味云吞面,不见天叉烧远近闻名,但谁知道他每天凌晨两点起身工作,开档之前须时刻盯住烘烤秘制叉烧的炉火,唯恐火候不够或过头,不敢有丝毫耽误和丝毫懈怠。

在海格路熟食中心经营咖啡摊的该区小贩与商店联谊会会长傅联成,也是每天凌晨两点多起身准备开档;每泡一杯咖啡就是一勺新的咖啡粉,就是一次新的冲泡,就是一首汗水挥洒而成的生活之歌。没有基层百姓数十年如一日的起早摸黑与任劳任怨,何来的人间美食可言?

所以,就我的理解,所谓的“镬气”,就是一个国家的富庶之气,一种象征民间智慧、歌舞升平、海晏河清的盛世,最值得我们珍惜的人间之气、幸福之气。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镬气”的思考”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