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特稿:马哈迪的身影渐行渐远-中国讯息网

马来西亚特稿:马哈迪的身影渐行渐远

作者:陈春安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8-14 16:31:42

新柔地铁项目折腾多年,经过了马国三位首相纳吉、马哈迪、慕尤丁,如今终于在慕尤丁手中举行了重启仪式。尽管冠状病毒疫情仍然笼罩,马国与新加坡领导人还是在新柔长堤的边界上,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签署仪式,宣布新柔地铁工程启动,并预计在2026年通车。

这不禁引人遐思,若此时仍然是马哈迪当首相,新柔地铁协定会顺利签署吗?还是继续卡在那里?答案当然是未知数。

以马哈迪的政治个性,常常以不断刁难、滋扰新加坡为乐,在担任希盟首相的22个月里,不断重提水供合约,指3分钱的水价是荒谬的,终止新隆高铁计划,又在大士海域挑起领海纠纷,在航空管辖权上指手画脚,就是不让这个邻居安枕无忧。

何以马哈迪总是要找新加坡的碴呢?

有个马国评论者无意间透露,指马哈迪热衷找新加坡麻烦,很可能是他在新加坡求学读医期间,经历了一些困扰和创伤,导致出现“受害者心理”。

查据巴里韦恩的《马来西亚的独行侠》一书揭露,马哈迪在新加坡读医科期间,的确经历了不愉快。有一次他乘搭德士去朋友家,却被招待到后面的佣人房,马哈迪难忘这“耻辱”。

他本身有印裔和马来人血统,在医学院的氛围里,可能造成他过度敏感。但巴里韦恩认为,这其实是很个人的事,但马哈迪却摆脱不了这心理阴影,以致他掌权当了首相,却让整个国家陷入他的个人被害情意结中。

巴里韦恩认为,作为首相,他理应超脱个人错误的价值观,跳出个人的心理障碍,并宏观地看待新马关系与族群关系。但马哈迪没有,反而带领整个国家走上一条“大马来主义”、威权、朋党主义以及族群不和谐的道路。

马哈迪在新加坡求学期间遭受的耻辱,不只令他憎恶新加坡,也连带憎恶华人。固然,他在新加坡期间所遇到的华人,充满了“优越感”“横蛮”,并且鄙视马来人,当他担任了首相后,理应成为“多元种族”的领袖,但他并无丝毫修正他对华人的观点。他曾经与华教人士与华商周旋,当华社提呈“诉求”备忘录,他不客气指斥华社犹如共产党。

最近他接受《亚洲时报》专访,又重弹老调,指他对中国的华人没意见,但对马国华人有意见。“他们精力十足,在马来西亚变得极为富有,几乎掌控了马来西亚所有的城镇。这并不健康。”

这就是“华人富有论”的升级版。

这种恶意攻击,难道也是出自于他的“个人被害者情意结”么?

巴里韦恩也提到,马哈迪写了《马来人困境》一书阐述他的理念——“被害者终于出人头地”,于是有了“新经济政策”,更多的土著优惠,在公共领域、武装部队、政联公司、银行、国油公司、电力供应等主要领域,都牢牢掌控在马来人手里。

如此,便不难看出马哈迪真实的心理阴影了,也不难看出他这一切的努力,就是想把“受害者”转化为“得利者”,从此扬眉吐气。

可以想象的是,若是马哈迪还担任首相,不管是新隆高铁,还是新柔地铁,都难以落实;水供合约、领海纠纷、弯桥、领取公积金课题仍然会持续折腾。幸好务实、没有“受害者情意结”的慕尤丁上台当了首相,在新马课题上,马哈迪的身影,也就渐行渐远了。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马来西亚特稿:马哈迪的身影渐行渐远”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