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中的生物学视角-中国讯息网

人口问题中的生物学视角

作者:吴俊刚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8-12 08:41:57

七年前(2013年)政府发表的人口白皮书指出,我国的公民人口在2012年进入一个转捩点。第一批婴儿潮(二战结束后生育高峰期)人口步入65岁。从当时算起到2030年,新加坡将经历前所未有的人口结构转变。超过90万名婴儿潮人口(超过目前人口的四分之一),将成为银发族。

从2020年开始,每年退休的人数将超过刚步入社会工作的人数,劳动人口将会随之减少。由于生育率偏低,如果不引进新移民,公民人口将迅速老化,并从2025年开始萎缩。

白皮书说,引进年轻的移民将有助于填补年轻人口的不足,并缓解公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为此,我国每年将引进1万5000至2万5000名新公民。

这份白皮书讨论的是一个关系新加坡长远生存的重大课题,没料到却引起很大的负面反应,也迫使政府收紧移民和外劳政策。七年过去了,课题没有再得到商讨;反之,许多人仍然心存怨怼。他们把公共交通的拥挤、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外籍员工抢饭碗等,都怪罪到移民政策头上。

本届大选中,人口课题也再被热炒,主要是围绕一个子虚乌有的所谓政府人口目标:1000万。实际上,这只是城市规划师刘太格于2013年所提出的规划设想。人口白皮书提出的规划设想,则是人口会在2030年达到690万。但很多人已经有了成见,认定政府会大力引进新移民。

人口问题就这样被移民政策完全掩盖。一方面是难以理性讨论,另一方面则又无法放手引进新移民来填补不足,再一方面是生育率一直无法提高到替代水平,而人口老龄化却一直在加速。这该怎么办?

威尔·杜兰特在其《历史的教训》一书中,为人口问题提供了一个生物学的视角。他认为,生物学的法则也是历史的基本教训。他总结出三条:其一,生命即是竞争;其二,生命就是选择;其三,生命必须繁衍。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口问题,的确可以发人深省。

首先,人类和其他物种一样,受进化过程的支配,也受到生物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法则的考验,所以必须竞争求存。其次,大自然是不管什么自由和平等的,它只选择强者。其三,“自然”极其喜爱数量,因为量变是质变的先决条件。比如,成千上万个精子争相游向一个卵子使其受精,这种竞争是何等惨烈,但在自然眼中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一个低生育率的民族,必然要不时遭受其他精力充沛和生育力强的群体欺负。

大吃小,强凌弱,这是生物界的法则,而繁殖能力强的生命力也相对较强。因此,在上述三条法则中,繁衍(也就是传宗接代)应是最为根本的。任何物种若不能繁衍,迟早是要被自然界淘汰掉的。任何群体要生存,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和规模,要有一定的规模就必须有一定的繁衍能力,才能达到经济学上所说的规模经济。像南太平洋那些小岛国,就很难有什么大的作为。

当然,在生物界也有例外。比如大熊猫。这是生存里很低的物种,但得到人类特别保护,所以至今没有灭绝。但在人类的世界里,没有一个国家或民族能期望自己是大熊猫族。族群或种群如果无法繁衍,或是繁衍能力不够强,又没有其他办法补救,最终就只有没落一途。

这世界有不少种群没落的例子,比如美国的印第安人、加拿大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纽西兰的毛利族、澳大利亚的土著、巴西原始森林里的原住民等都是。在南美洲,史上曾经出现过非凡的玛雅文明,但因为敌不过更强悍的外来侵略者,遭遇覆灭的厄运。在中国,历史上有五胡乱华,但汉族始终保持强大的繁衍能力。满族原是个强悍的民族,但统治中国后,繁衍能力越来越弱,最后是被汉族给化掉了。

用上述三条生物学法则来蠡测新加坡人口的前景,如果说不加任何干预听其自然发展,确实很不乐观。我们独立之初,强调刚强勇猛,肯拼肯干,不怕吃苦,生育率也不错,因此大大地提高了竞争力,被“选择”了下来。

但这个发展的过程,也埋下了生育率下跌的因子。我国人口的生育率在1960年是6.34,现在则是1.21,60年来的跌幅多大,一目了然。人口红利没有了,老龄化也等于说整体人口的活力下降了,生产力也一直提不上来。

政府从建国总理李光耀时代开始,就对人口问题忧心忡忡,但在鼓励生育上始终无法取得突破。为了帮助国人达成结婚生子的愿望,政府在2001年推出了一项“结婚生育配套”,并于2004年、2008年、2013年等多次加强这个配套。然而,还是没法扭转生育率的颓势。这个达到替代水平的缺口,只好用输入永久居民来填补。在2008年高峰期,一年就输入7万9000人。2011年大选后,人数大减至每年3万人左右。

生育率低,人口不足,是发展经济的要害。按照去年的数字,570万人口中,真正的公民只有350多万,永久居民50多万,其余160多万是外籍人士和客工。如果把这160万人都抽掉,新加坡经济肯定无法顺畅运作。

如今,冠病疫情肆虐,经济遭受惨重打击,今年国内生产总值估计可能下跌5%到7%,裁员问题会恶化,新移民、外籍员工和客工人数预料也会减少。但到了经济复苏时,对人力的需求肯定又会增加,怎么办?目前,我们自是无暇过问,政府必须全神贯注,应付疫情所带来的经济危机,带领国人渡过这个百年一遇的难关。

但涉及整个新加坡族长远命运的人口问题,最终还是得回到日程上来;而这一代新加坡人也终究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取得共识,不能不负责任地把问题留给子孙。

在上一篇以《有所望于新届国会》的专栏中,笔者提到“其实,现在国会议员每个月的免税津贴1万多元……”,这个信息是不正确的,特此补正。

早期的议员津贴数目不大,被当作一种补贴而非收入,因此免缴所得税。但从2003年开始,议员津贴便开始被当作收入的一部分,必须缴税了。

2002年时任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李显龙,在财政政策声明中宣布了这个决定。他指出,现在议员的津贴经常按私人企业界的薪水指标作调整,免税的做法已无必要。这一津贴应和其他就业收入一样,被当作应缴税的收入。因此,他决定从2003估税年起取消免税的做法。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人口问题中的生物学视角”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