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在中国长大、读书的中国学生,为逃避高考竞争压力,钻政策空子摇身变为“留学生”,享受各种入学优惠政策,上中国的名牌大学——这一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国际高考移民”现象广受诟病。业内专家和公众认为,应采取措施,堵住漏洞,营造更加公平的教育环境。(8月6日新华网)
“高考移民”这个词语,人们并不陌生,是指一些考生为了达到上大学或者上好大学的目的,利用不当手段,向录取分数线比较低、录取率比较高的省份流动。不过令人想不到的是,如今又出现了“国际高考移民”现象,同样值得关注。
所谓“国际高考移民”,是指中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外国国籍或永久居留权,以外国人或华侨身份参加国内高校的外籍留学生考核或华侨生联考,从而进入我国名牌大学读书学习。以华侨生身份参加联考,科目少、考题简单、录取率高、竞争小。2019年就有7名学生被暨南大学招办质疑为“跨境高考移民”,这些孩子的父母离婚后找外国人或者华侨结婚,让孩子获取华侨子女身份。
这些“跨境高考移民”,不仅通过这种途径顺利进入名牌大学,毕业后倘若在国内找工作,还能以海归名义再次享受优待,这对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国内考生而言,显然不公平。
关键的问题是,要想成为“国际高考移民”并非难事,基本上只要有钱就可以办成。正如中介所言,最快两个月就可以办理移民,像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国家要贵一些,但是要选择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则成本不高。比如马来西亚,外籍人士只需在大马银行存入30万马币(折合人民币约48万元),就可以在马来西亚获得10年居住权,且一人主申请,全家获签。
而根据我国相关政策,华侨身份的确立也相对宽松。2009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印发的《关于界定华侨外籍华人归侨侨眷身份的规定》明确,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定居”是指中国公民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两年,两年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而实际上,即便考生从未迈出过国门,中介也有办法令其满足华侨生的报考资格条件。
也因此,要杜绝“国际高考移民”现象,就必须提高华侨生联考的报名门槛,并加强审核,不让有疑点的人过关。比如,升级外国留学生的认证条件,提高对留学生取得外国国籍的时间和在国外生活时间的要求。再比如,要确立外国留学生学业水平基准,纠正高校招收外籍学生时仅仅进行汉语水平考试的做法,要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整体衡量,避免考试科目少、考题简单、录取率高、竞争小的弊端。此外,坚决打击中介以及考生家长弄虚作假的行为,实行责任倒追制度,一旦发现“国际高考移民”现象,即便已经录取,也要坚决清退,并剥夺其今后继续报考国内高校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