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切尔诺贝利时刻” 左右国家前路-中国讯息网

“黎巴嫩切尔诺贝利时刻” 左右国家前路

作者:中国讯息网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8-07 08:49:19

黎巴嫩著名传媒人哈希姆(Ali Hashem)在中东观察网站Al-Monitor撰文,形容这场大爆炸影响之大形同“一场没有开打的内战”,国家因此面临走向两条完全相反的路径:要不迎来黎巴嫩尝试重建政经制度的好机会,要不迎来黎巴嫩版本的“切尔诺贝利时刻”(Chernobyl moment)。

哈希姆指出,去年10月“WhatsApp税”引发的连串示威浪潮,令国家滑入不确定的情况,民众要求犯错或涉贪的统治精英下台,后者大多是1989年生效、结束长年内战的《塔伊夫协议》(Taif Accord)各签署方的一员。但持续的紧张局势令这协议能否存续成为疑问。

在爆炸案发生前数天,黎巴嫩南部重燃真主党和以色列部队的紧张局势,前者矢言要报复有成员死于以军空袭叙利亚。真主党跟伊朗的深厚联系令其受美国极限施压战略波及,进一步重创黎巴嫩经济。哈希姆形容,对这个同时身处最恶劣经济危机、暂无解决方案的政治对峙、新冠疫情乱局三大困境的国家来说,贝鲁特港口爆炸案如同伤口洒盐。

破而后立契机 重建政经体系

哈希姆认为,这场爆炸固然可能成为黎巴嫩的“切尔诺贝利时刻”(借喻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灾导致苏共政治认受性崩溃、最终引发苏联解体的历史),这将直接冲击过去30年来的统治体系,但也可能成为重订社会政治契约(socio-political contract)的机会。哈希姆提醒,要做到后者则必须得到国际社会及区内支持的解决方案,以对黎巴嫩政坛带来真正变化,新脸孔可以浮现,并让众政治派系和在示威中冒起的新人达成和解。

然而,黎巴嫩人长年体验身处列强角力夹缝的悲哀,与其说寄望国际社会和地区可协助斡旋,不如说更担心外国势力搅局,大爆炸后冒现的种种阴谋论便是例证。新闻网站《中东眼》便综合了以上几种涉及外国势力的爆炸成因阴谋论:以色列对付真主党、真主党与伊朗导弹计划、美国总统特朗普下令攻击、俄罗斯使用空爆燃烧弹、爆炸品来自土耳其运往支持叙利亚极端分子的货船等。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黎巴嫩切尔诺贝利时刻” 左右国家前路”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