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封锁减缓了冠状病毒在许多国家的传播,但其经济影响是毁灭性的。与此同时,随着通勤人数减少、工厂停工,以及有限的建设,人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显而易见。
在世界各地,人们正在经历自然环境的复兴,尽管他们还在应对2019冠状病毒疾病所造成的悲剧性人命伤亡。许多城市居民多年来第一次看到了蓝天,听到了鸟鸣,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
这种“回归自然”证明,即使是在低收入国家,果断的政策和集体行动也可以在几周内改变人们的生活。各国政府在制定疫情后复苏政策时,应注意这一点。短期措施难免要以缓解眼前的经济痛苦为目标。但要想取得长期成功,就必须解决早在疫情暴发前就引起群众不满的结构性问题。
六个月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主要城市陷入了一片混乱。许多因素导致了席卷该地区的大规模抗议活动,但示威反复出现的主题是对有限的就业机会、糟糕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以及坏境恶化的愤怒。人们已厌倦在雾霾笼罩的城市乘坐拥挤不堪的巴士长途通勤。他们受够了不安全的自来水和不可靠的电力供应。此外,面对遭受自然灾害和领导不力打击的经济,他们对自己的前景感到担忧。
疫情造成的破坏暂时掩盖了这些担忧。但是,一年后,如果他们的生活感觉像是2019年的重演,这些国家的人们就有理由质问决策者,为何没有采取协调行动来满足他们的要求。
同样,气候变化的威胁也没有减少。如果不加以解决,未来灾害将无可避免,它们将威胁到经济安全、政治稳定,以及地球及其公民的健康。因此,疫情后的政策选择要比病毒本身,更能决定我们的未来。
发展中国家迎来了调整其经济模式,以应对这些挑战的历史性机遇。它们应该从支持基于交通、能源、卫生、物流和通信等可持续基础设施的“绿色复苏”开始。
例如,由于冠病疫情,各国政府正在反思交通系统,以配合社交距离规定。在欧洲,一些城市正在设立大型无车区,以方便步行和骑脚车。新兴经济体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建设下一代公共交通系统,如电动巴士、火车和地铁,在减少排放的同时,使大量人员能够安全上学或工作。
在能源方面也可以做出类似的选择。各国政府不应该继续依赖化石燃料发电(考虑到当前油价暴跌,这一选择特别诱人),而应该利用最近使可再生能源成本大大降低的科技突破。
位于热带或接近热带的国家也特别容易受到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洪水、干旱和飓风,以及预计将在未来引发更多大流行病的气温上升的影响。现在是时候保护和恢复湿地,重建沿海基础设施,并投资于能够承受与天气有关的冲击的低成本住房和供水系统。
保护和恢复主要位于热带的脆弱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投资,也会带来高回报。热带森林除了在碳储存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外,对居住其中的土著人民以及生态旅游业也至关重要,这意味着恢复自然栖息地可以创造许多就业机会。
我们可以通过更明智的公共支出和为私人投资提供大量激励,来为这些努力买单。用于财政刺激的巨额资金中,有很大一部分应用于可持续基础设施和相关举措。此前用于燃料补贴的数百亿美元,现在可以用来资助清洁交通。牛津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与传统的财政刺激措施相比,“绿色复苏”项目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政府支出回报。
新兴经济体也可以利用外部收入来源为此类举措提供资金。投资者目前正在寻找投资绿色债券的机会,去年绿色债券就吸引了2550亿美元的私人资本。此外,全球非政府组织和外国政府有可能提供数十亿美元来保护和恢复自然栖息地,而财政困难国家的债务持有者可能愿意免除部分债务,以保护热带生物多样性。
这场疫情迫使我们停下来思考我们对地球的影响,想象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还有时间。通过规划绿色复苏,各国政府可以帮助确保冠状病毒为子孙后代留下积极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