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双轨制”启动两岸商谈-中国讯息网

力推“双轨制”启动两岸商谈

作者:高建文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7-29 08:56:30

1979年元旦,中国大陆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开篇讲“每逢佳节倍思亲”,由于海峡阻断几十年,台湾人对大陆亲人的思念与日俱增,大陆把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当做大陆想念的亲骨肉。其中的意味不是政治目的,而是民族情感和人性。

1987年11月,蒋经国主政的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开放“三等亲”的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当时,台湾是由红十字会受理台湾居民的大陆探亲登记。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李登辉开始主政台湾。

1990年9月,大陆的中国红十字总会与台湾的红十字会在金门举行商谈,就解决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的居民和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的遣返问题进行协商,在1990年9月12日,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签署《金门协议》。

1990年11月21日,台湾的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即“海基会”成立,1991年3月,海基会正式运作。1991年12月16日,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即“海协会”成立并正式运作,两会(海协会、海基会)承接之前由红十字组织扮演的功能角色,两会商谈机制建立,商谈两岸交流而衍生的事务性问题。

总结1987年11月至1991年底的两岸关系,由过去的紧张与对峙,走向缓和与交流,这不是由于政治的吸引,当时两岸政治互信是不足的,两岸政治关系必然还是冷的,是靠民族情感,是为民众权益谋划的心胸和心意,把两岸关系拉近了。

自台湾红十字会1987年起受理台湾居民的大陆探亲登记,直到1990年《金门协议》的达成与签署,这个时期可以称为无“两会”商谈时期。笔者揭示这个时期的第一层意义:没有两会机制,两岸能构建某种平台,来商谈攸关民众权益、安全等“非政治性”事务,并签署协议。

揭示第二层意义:没有“九二共识”,两岸能达成并签署《金门协议》。

“九二共识”的由来,在1992年3月,两会商谈“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开办海峡两岸挂号函件遗失查询及补偿业务”,事务性议题促成两会协调“事务性商谈中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两会未达成一致。在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安排两会在香港会谈,会谈并未达成共识,不存在经两会签署的“单一文件”,海协会、海基会先后离开香港。11月,两会互致函电,陈述立场,以期取得谅解,直到12月,两会才确认达成“九二共识”。

因此,1987年11月至1991年底,确认为两岸商谈的无“九二共识”时期,在整个1992年,两会在没有对“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不存在的情况下,台湾海基会代表团仍然访问大陆,与海协会针对相关事务性议题进行磋商。这表明,没有“九二共识”,两会可以接触、商谈。

2020年5月,在中国大陆第13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对台工作大政方针,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行径,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政府工作报告是经过了全国人大代表的补充,大陆对两岸关系的立场没有后退,继续推动和平发展,要维护“九二共识”存在,做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基础。

“九二共识”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不能再模糊,不能再任意解释,这是促成台湾方面接受的关键。

1992年,大陆、海协会重申“世界上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大陆对“一个中国”政治涵义的阐述权,是没有异议的,但台湾当局、海基会在1992年没有表示赞成大陆方面的观点,而是针锋相对,通过国统会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的决议,申明立场和观点:“中华民国自1912年成立迄今存在,是主权国家,1949年起,中国处于暂时分裂之状态,由两个政治实体,分治海峡两岸,乃为客观之事实,任何谋求统一之主张,不能忽视此一事实之存在”。

其中,台湾当局的“统一观”,是建立在认为中国以海峡分治,两个政治实体分治海峡两岸基础上,且台湾当局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此方案一经提出,即被大陆否定。1992年台湾当局的“谋求国家统一”,与大陆的“一国两制”谋求国家统一,是形同神散,实质背道而驰。所以,1992年两岸决没有一起谋求国家统一。

大陆方面如果把“九二共识”内涵,诠释成台湾当局、海基会在1992年赞成“世界上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且台湾谋求与大陆统一,就不符合事实;诚然,大陆有权利阐述己方政治观点与统一观。同理,台湾当局也不能基于己方表述过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就认为大陆方面在1992年同意了“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可以表述为“中华民国是主权国家”,单方将“中华民国”注入“九二共识”。

如果每一方都把形成“九二共识”的过程中,己方阐述过的政治观点,当做已得到对方“接受的表示”,就会混淆“单方政治观点”与“共识”的界限,走进了“共识、分歧”的认知误区。这就是两岸三方(大陆、民进党、国民党)围绕“九二共识”的内涵,纷争不断的原因。

只有两岸都不对“一个中国”注入政治涵义,两岸才会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所以,“九二共识”的内涵必然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且一个中国没有政治涵义。

笔者倡议,一、两岸先不要诉诸政治,而要诉诸两岸同文同种,都怀有民族情感,两岸有血缘纽带连接,大陆可以如1987年至1991年,无“九二共识”的时期,同样打出“亲情牌”,对争取台湾民心,一定是有效的。要鼓励两岸间应有的基本的交往与交流,目的是不能让民众成为两岸僵局的输家,要保障民众权益。所以,在两会机制停摆的情况下,两岸可以恢复或尝试别的平台,来服务两岸民众。

二、对于“九二共识”,要鼓励,而不是制约两会接触,可以让两会先协调“九二共识”的内涵,进行对话与研讨。如果两会的对话与研讨,能促成“九二共识”公正的内涵得到确认,“九二共识”就可能被两岸共同接受,就能让两会商谈机制正式重启;再加上两岸尝试别的平台,与两会机制并存,就形成“双轨制”运作。

两岸当局应展现高度,开放胸襟,修正不足,采取正面意义的思维与举措,积极为打破僵局创造条件,如此一定能补救两岸民众权益,争取民心,最大地服务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这也是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促进两岸融合的初衷与依归。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力推“双轨制”启动两岸商谈”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