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色是理想状态吗?-中国讯息网

无色是理想状态吗?

作者:黄慧敏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7-26 13:42:31

真正的种族和谐,不只是族群间没有冲突,各族群也须对社会行为规范、言论空间有所共识。这靠的是不间断的对话。

“妈妈,为什么那个‘安哥’黑黑的。”

三岁多的儿子步入“十万个为什么”的年龄。送他去托儿所的路上,他总会好奇地指着周遭问东问西。有一天,他突然指着停车场施工的客工发问。

这简单又天真的问题却让我不知所措,脑里浮现的是一堆有关种族歧视的争议。如何回答才不会过于简单地以肤色定义种族,无意间被指是种族歧视?

种族向来是敏感课题,轻易触动人们神经。以多元种族为傲的新加坡一直谨慎以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刻意回避,但社交媒体为以往许多禁忌课题打开了无限空间,种族歧视的争论也接连浮上台面。

先是去年8月,电子付款公司的广告演员一人分饰四大种族,并涂黑皮肤演示马来人和印度人,被轰将种族的刻板印象当玩笑,以肤色定义种族。一对网红随后制作说唱视频抨击该广告,但因用语粗秽遭举报调查。

再来是刚过去的大选,工人党新秀辣玉莎在网络失言,以及副总理兼财长王瑞杰的“国人未准备好接受非华族总理”之说被报复性举报,同样围绕种族议题。

上周则有家长批评华文儿童绘本《谁赢了?》种族歧视,因为书中的校园霸王皮肤黝黑,有一头油油的卷发,还被取笑“臭”,间接深化了社会对印族同胞长期以来不公平的描述。

上述每一起事件,都引发激烈的争论,但可惜的是,争辩双方大多只停留在宣泄,真正理性讨论的人少之又少。

被共同冠上“种族歧视”之名的这些争议中,其实牵涉很多社会须要探讨的课题。例如,是不是没有意图,就足以脱罪,或至少减轻罪责?广告和故事是否能以艺术之名,享有多一点探讨空间?

更重要的是,究竟什么才是种族歧视?

联合国公约将种族歧视定义为“基于种族、肤色、世系或民族或人种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优惠,其目的或效果为取消或损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或公共生活任何其他方面人权及基本自由在平等地位上的承认、享受或行使”。

定义中的后半段尤其关键,即歧视的行为损害到另一方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平等地位,或至少有此目的。近期的几起事件,都未严格符合这个定义;仿佛任何与种族沾边,可能令一方不高兴的表述,现在都能称为“种族歧视”。

当然,这个定义是于1965年写下,随着社会文化变迁,社会的共识和对种族歧视的定义也会改变。但这首先须要整个社会展开理性对话。
  真正的种族和谐,不只是族群间没有冲突,各族群也须对社会行为规范、言论空间有所共识。这靠的是不间断的对话,而对话如何进行,将决定我们能否达成共识,或是进一步撕裂社会。

如果乐观看待,近来的这些争议,显示国人对种族议题的意识有所提高,但它也可能反映出社会对异己的容忍度越来越低。这种剑拔弩张的对话并不健康。

最近因过往发言和著作被曲解,而被冠上种族歧视臭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者平克(Steven Pinker)教授就指出,舆论讨伐将产生寒蝉效应,让年轻研究员不敢发表有违大众看法的意见。

批评者指平克教授“淡化种族不平等问题”,甚至有逾百学者联署,要美国语言学协会将他从杰出学者名单上除名。

意见不合就给对方扣帽子、谩骂、报警、发起讨伐行动,这种极端的反应,难以促成谅解,反而会让社会离共识越来越远。更糟的是,这可能缩窄舆论空间。有朝一日,人们或得彻底漂白言论,只字不提种族及各族特征,又或是全部有反派的故事,主人公清一色得是同一种族。这种“无色”的空间,不是真正的和谐。

那要如何才能“政治正确”地讨论种族?想太多了的我,过了半晌回儿子说,对方是印族所以皮肤黝黑,不过也立刻补充说,每个族群都有不同的外表特征。

一番解说后,问儿子明白吗?他只是一脸疑惑,默默点头。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无色是理想状态吗?”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