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毕业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吕子旭,除了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之外,还获得了一张“体质健康证”,这是南开学子独有的毕业时拿到的第三张证书。吕子旭和今年拿到此证的其他2000多名学生一样,既为此感到荣耀,也对这张证格外珍视,因为它代表着自己在南开的体育记忆。(7月21日《中国青年报》)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大学生,理应重视体育锻炼,但实际上有运动意识坚持锻炼的大学生却少之又少。在体育方面,中小学校是欠帐的,这“帐”理应在大学“补”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给毕业生颁发“体质健康证”极具积极意义。这恰恰是大学生走上社会的最重要的“立身之本”,其作用并不低于那张毕业证书。
应该说,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重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因为一方面大学生的体质不容乐观,再加上许多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多迷于手机、网络,成为典型的“宅男”、“宅女”,很难提升体质,另一方面大学的教学和管理理念发生了质的改变。清华大学非常重视大学生的体质,学校规定参与游泳课学习并达到要求方可准许毕业。这一规定获得许多点赞。一些大学特意创新许多新的能够激发大学生参与锻炼的“课程”,比如爬树课,但相比之下,给大学生一张“体质健康证”,更有系统性,也更具完整意义。
大学给大学生颁发“体质健康证”,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经受一系列的考核,这与大学对大学生的体育进行管理是分不开的,这势必要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要费心思吸引大学生参与锻炼,同时还要公开取得“体质健康证”的比例。自2017年南开大学向应届毕业生发放“体质健康证”以来,获证的学生比例逐年提高,但是直到今年,仍有四成以上的毕业生无法获得这个证书,这和毕业证、学位证的极高发放率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有“自揭家丑”的味道。当然,这也证明了南开大学在促进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的工作是动真格的,值得国内其他高校借鉴。事实上,大学生在大学中,在体育方面,的确是享受到了无比的乐趣,因为不管你处什么样的水平,均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均能够享受到体育活动的快乐。大学浓厚的体育氛围,以及“体质健康证”的引领都会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从而减少玩手机的时间。
南开大学第一任校长张伯苓认为,“德智体三育之中,我中国人所最缺者为体育”,他也曾指出,“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完全人格,三育并进而不偏废”。因此,在创立南开之际,张伯苓就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大学重视大学生的健康体质,固然与学校的传统有关,但时至今日,不管是哪一所大学,早该将重视大学生体质当作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大学要做的其实是:如何提高体育活动的吸引力,如何让体育活动去跟手机游戏、网络聊天等娱乐消遣方式争抢大学生的业余时间。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为自身梦想插上一双强劲的翅膀。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理应成为个人的良好习惯,这将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