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电梯长期故障维修、盲道被占用停车、斜坡通道直上直下、专用厕所堆满杂物……这些情景常常被人们忽视,却给不少出行的残疾人带来心酸和烦恼。5月19日是第29个全国助残日,调查发现,大量无障碍设施障碍重重,严重影响了残疾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受访的残障人士和专家表示,除了继续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外,更应该唤醒那些“沉睡”的无障碍设施。(5月19日 新华社)
英国作家狄更斯说过,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它对弱者的态度。让残疾人也能享受到现代社会发展的成果,显然是我们所有人的责任。无论是设立全国助残日,还是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意义都在这里。
客观地讲,不能说现在的城市对于无障碍设施不重视。《2018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共出台了475个省、地市、县级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法规、政府令和规范性文件,1702个地市、县系统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可以讲,当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标准进一步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进步明显。一个事实是,走到大街上,基本都能看到盲道。可是,真要沿着盲道走一圈,就会发现各种问题,几乎所有城市都存在占用盲道、盲道断头现象。
从技术层面上让无障碍设施无障碍不外乎两点:一是完善,继续大力建设无障碍设施,特别是要正视残疾人需求,让建设的速度跟上需求增长的速度;二是唤醒,对于已经建好的无障碍设施来一个全面“回头看”,让无障碍设施顺畅起来,真正发挥作用。而从理念上讲,关键还在一点,那就是对“助残”的理解。
时代发展到今天,应该不会有人敢公开站出来否认“助残”的必要性,可对于“助残”的理解,却有着一定的不同。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可对于残疾人来说,“助残”并不是锦上添花的事,不是说可帮可不帮,也不是“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而是要上升到权利层次,正确认识到,包括无障碍设施在内,这是残疾人应该得到的。
面对大量无障碍设施“沉睡”,很多人只是表现出一种“装睡”式的遗憾,并没有认识到已经侵犯了残疾人的权利。特别是在盲道占用上,很多人都没有觉得是多大的事。其实,占用盲道,影响残疾人交通出行,与占用正常道路又有何本质区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然而,很多残疾人连基本出行问题都解决不了。有残疾人讲,很多地方虽然建起了无障碍厕所,但有的直接上锁,有的门太窄轮椅进不去,还有的成了储物间,因此“外出不敢喝水,找厕所太难。”听到这里,有没有心酸?这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当然应该得到基本保障。
唤醒“沉睡”的无障碍设施,更重要的是唤醒“沉睡”的民生权利。正如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宋煜所讲,无障碍设施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助残,“是给大家提供有尊严生活的基础条件”。社会在不断发展,权利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应该提高标准,推动区域统筹、城市统筹,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