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换掉睡衣套上一件宽松的T恤,拿着泡好的咖啡走到书房,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第一个视频会议,已经成了我每天工作的新节奏。
自从疫情封城以来,这样在家工作的新方式,早已取代了每天穿戴整齐,开车上班的例行生活。一开始几周的不安和顾虑,很快被从卧室到客厅再到书房的便捷距离给征服了。
自从这次全球罕见的冠病疫情暴发以来,世界上有近一半人被迫呆在家中。对于企业来说,各种工作活动也只能被迫以远程方式在网上展开。以前的团队讨论改为了视频会议,以前的商务论坛变身为各种Webinar。于是各种专家的预测也接踵而来,纷纷判断从此我们的工作方式,将会迎来根本性的变革,数字化方式将在各个方面,减少甚至完全取代人与人的接触。
有机构还发明了一个新的概念——低接触经济(Low Touch Economy)。但在讨论这种数字化的转变时,我们往往关注的是数字化方式,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对工作效率的影响。长此以往,这是否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企业的文化和特质呢?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一个企业并不是由一堆冷冰冰的机器设备或产品堆砌而成的,真正组成企业的是每一位鲜活的员工。这些员工由企业根据某种组织原则聚集在一起,按照某种共同的方式一起协作完成目标。而这只是表象,在机械的组织机制下,每个不同的企业真正将员工凝聚在一起的,是他们独特的使命和文化。
企业使命和文化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各层级的员工之间不断的交流和实践所共同形成。在形成的过程中,有思考、有探讨、有说服、有磨合。企业越大,员工越多,这样的过程就越具挑战性和技巧性,须要各领导层展现充分的人格魅力和沟通水平,才能有机会成功。
在危机状况下的以身作则,在全员大会上的激情阐述,在私人沟通时的谆谆引导,都是企业塑造文化的关键时刻。我很难想象,如果要通过不可触及的、时间有限的网上会议,这有血有肉的交流如何来实现?文化的塑造如何来形成?
同样,在外部,企业最重要的形象和口碑,是由企业和它千万个客户的关系来定义的。当企业拥有一个忠诚的,长期的,稳定的客户群,它的成功一定是可以预期的。如果我们观察许多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老牌企业,在他们的发展历程中,他们与他们的客户往往结下了远超买与卖之间的关系。他们共同开发、共同合作、共度难关、共同发展。这在日本企业的文化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这种与客户休戚与共的关系,一定是在长期肩并肩、面对面的合作中产生的。信任是这一关系的基础,而这种信任单纯靠业务上的沟通很难达到,它常常会延伸到私人层面。在亚洲工作的人们,对与客户在饭桌上增进私人纽带的方式一定不会陌生。
当下,我们依赖的网络办公方式,将企业和客户的接触都搬到了虚拟空间,以前温暖的握手变成了远隔屏幕的寒暄;以前业务谈判之余的私人交流,变成了社交软件上的几个表情包。这真的能赢得我们与客户心与心的距离吗?
企业与员工的文化、与客户的关系,是一个企业的特质,是区别这个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差异化标志。差异化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我们经常会听到顾客说,其实你们的产品和别家的大同小异,但我还是选择你们,是因为我信任你们的品牌和员工。
这次疫情之后,数字化的发展一定会进一步加速,会渗透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如果我们简单地认为,有了数字化方式就可以完全替代我们和员工面对面的沟通,与客户心与心的交流,那我们也许会失去企业的“人情味”,失去独特的文化和与客户的感情联系。企业间缺少了这样的差异性,我们的商场上不再有独特的“脸谱”,每个企业都变得千篇一律。
对员工来讲,为这家或另一家企业工作的区别,仅仅就是工资和员工铭牌上logo的不同;而对顾客来说,买这个公司或其他公司的产品,也就变成了冷冷的功能和价格比较。这会是一个没有“温度”的世界。这是我们想要的世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