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进校园是最好的品格教育-中国讯息网

劳动课进校园是最好的品格教育

作者:朱永华 阅读量:6651204 发布时间:2020-07-16 23:37:21

  近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校可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文件明确,这门课,学生们不仅要上满课时,甚至考核结果还会作为毕业依据之一(据7月15日《中新网》)。   

  提起现在的孩子,很多家长可能都有体会,一个是“懒”,除了上学,动手的事情啥都不愿干。二是“笨”,除了看书学习玩手机,动手的事情啥都不会干。几乎都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究其原因,其实也是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家庭教育的走偏,只要求孩子努力学习提高考试成绩,而对于衣食住行乃至个人生活打理,基本都由父母承包了;二是来自学校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得很多学生没有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劳动教育的“整体缺失”,也使得不少已经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学生“眼高手低”,甚至还会因“好逸恶劳”而走上歧途。   

  应当说“吃苦耐劳”并不是低学历或不识字人的专利或无奈选择,他同样也是“学富五车”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古人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其意思也是再明了不过,尚若连最基本的动手能力都没有,甚至连打理自己生活的技能都不具备,又何以能成大器?这些年,因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学生在校期间闹出的“笑话”层出不穷。小学教室打扫卫生有家长甚至爷爷奶奶代劳的,中学生有分不清葱蒜的,高校大学生更有人将一个月积攒下的脏衣服、袜子整体打包快递给父母洗涮的。凡此种种都说明,给大中小学开设劳动课不仅十分必要,更是时不我待。   

  人们都认为六七十年代或更早出生的先辈们,都普遍吃苦耐劳,即使现在很多来自边远农村的学生,也都比城市里的孩子动手能力更强。其实,无论吃苦耐劳还是动手能力强,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品质和本领,都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实践。劳动不仅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一种良好品格形成的基础,他理应同知识的学习和摄入一样,成为每个人从小就应当注重的“必修课程”。   

  现实社会中有一种现象颇让人忧心,他也折射出“劳动课进校园”的紧迫感和不容小觑,据媒体报道和警方破获的一些诈骗案例通报显示,大凡涉及电信诈骗、网络刷单以及各种网络欺诈犯罪活动中,年轻大学生往往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剖析他们的心理历程,无不是因“好逸恶劳”走上人生的歧途,而归根结底,还是与从小缺乏劳动教育存在关联。因此,将劳动教育开进校园,并明确成为“必修课程”,是对广大中小学生的成长负责,也是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负责任态度。引申来看,更是对国家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乃至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良好的“人品”基础。   

  劳动是最好的品格教育。劳动教育进校园,成效可期。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劳动课进校园是最好的品格教育”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