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020年全国大选已落下帷幕,人民行动党以61.24%的得票率蝉联执政。其中历史性的突破,是工人党成功攻下其第二个集选区——占四个议席的盛港集选区,同时也保住阿裕尼集选区和后港单选区,在93个议席中共赢得10个议席。
尽管本届大选没有充满激情的群众大会,也没有特别激烈的政见交锋,但它是2011年大选之后,另一个不折不扣的“分水岭”。而这次的“分水岭”,有几个地方值得细加思考。
作为疫情下的首次“网络选举”,网络及社交媒体平台是各政党和候选人过招的主战场。如何把触角伸向选民,并主导网络舆论走向,考验各政党竞选团队的新媒体运营和营销能力。
身边许多千禧世代年轻人,不止关注各政党竞选政纲中的“质”,也关注各政党传播理念和精神的“形”。他们认为,后者可袒露各政党心迹,如有没有为了吸引和拉拢他们、跟他们“接地气”而付诸努力;有没有积极展开党内革新,求新求变以跟上时代。
这也是为什么政党宣传影片中的拍摄、角度、灯光、配乐,甚至它们官方社交媒体账号的设计、排色、规格等,都成了本届大选中一些网民对比各政党表现的谈资。
或许,不少人会认为这样的分析和比较很肤浅,但从各政党网络宣传手腕这个课题延伸,什么样的候选人能在短短18天内引起公众关注、追捧和非议,靠的也是带有“日晕效应”(halo effect)的印象分。
在本届大选的192名候选人当中,有多达78张新面孔,但真正成功步入大众视野,被记住和广泛议论的新人屈指可数。
代表工人党成功攻下盛港集选区的新人林志蔚,在英语电视论政节目初试啼声,就凭着出众的辩才一鸣惊人。他在总结中抛出一句“不该给行动党空白支票”,相信刷爆了许多人的屏幕。不过,与其说政坛新秀必须得口才一流,才能脱颖而出,倒不如说向众人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更为重要。
比如,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革新党新人杨耀辉临危受命,顶替生病的队员发表华语竞选广播,华语水平虽有待进步,但那种使出洪荒之力的神态,流露出真性情,也让他意外成为网络新宠。
又比如,代表新加坡前进党竞逐丰加北单选区的新人袁麒钧,本次出席zaobao.sg线上直播节目《报告选民》时,敢怒敢言的自然表现,同样令人刮目相看;而当晚直线上升的收视率,是她能引起网民共鸣的最好证明。
本届大选也让我们见识到网络力量的另一面。人民行动党准候选人林绍权亮相后被网民起底,陷入舆论危机,在四天内退选。可以说,公众根本还没机会认识他,先入为主的网络审判已主导了形势。不过,我们仍可以期待,大选过后行动党对相关指控的调查。
从这届大选可以看出,选民期待的是令人耳目一新、形象鲜明的新候选人。都说如今参政需要很大勇气,新人更要把自己为什么要参政和服务人民的信念,以忠于自我本色的方式溢于言表;各政党下来也须要认真思考新人的遴选标准,和介绍他们的形式。
当然,焦点不应都放在候选人身上,更应聚焦政党政策,形质并重。本届大选已尘埃落定,期待新晋议员在新加坡议会展开新气象,带来高质量议题辩论并且付诸实际行动,为人民塑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