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3年,中国政府就制定了一项政策议程,承诺对负债累累、受其大型国有企业影响而扭曲的经济,进行真正的改革。但中国没有将这一议程付诸实施,而是选择规避市场化带来的风险,并走回它最熟悉的老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以及由此带来的表面上的稳定。
自2017年以来,由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和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联合开展的“中国仪表盘”(China Dashboard)项目,一直在追踪中国的经济政策。在分析了中国经济10个关键领域的客观数据后,我们发现,中国的改革在过去三年里几无进展。
中国政府未能兑现打造更开放经济的承诺,损害了它的信誉,而且让它日益低下的国际声誉雪上加霜。2019冠状病毒疾病暴发前,中国的经济已因缺乏改革而表现不佳,并使其长期过度依赖债务,导致国内私人领域日渐灰心。
现在,中国正处于十字路口。据报道,冠病危机导致其经济在今年前三个月暴跌6.8%,是有记录以来首次(承认)出现季度收缩。这是逾25年来,中国首次不设增长目标。
此外,由于中国现在的债务问题比2013年更严重,它不可能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和之后那样,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增加债务只会加剧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包括房地产市场泡沫和膨胀的银行业。过去10年间,中国银行业的贷款组合增长了四倍,如今已是债务缠身。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已将改革重新提上议程。4月9日,中国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5月18日,中国又发布了一份广泛的宣言,将“就业优先”政策提升到与传统财政和货币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新的改革议程肯定竞争的重要性,并提出更好地保护私人企业、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中国还发表了关于加强市场定价机制、规范产权和限制行政干预市场活动的声明。
这都很好。但这次世界能相信中国吗?中国政府尚未解释,为何没有执行2013年的改革计划,而新的改革承诺仍然缺乏细节(魔鬼就在其中)。
与此同时,外国公司对中国最初在控制冠病疫情方面的失误感到震惊,它们对中美日益加剧的紧张局势越来越警觉,并设法将投资分散到其他国家。同时,中国的私人企业也在抑制资本支出。如果这种转变持续下去,中国从危机复苏的进程将受阻。
此外,中国最近决定对香港实施新的安全法,进一步加剧了其经济挑战。显然,中国愿意接受高昂的经济成本、承受其他国家的猛烈炮轰,以追求一个更加顺从的香港。但如果香港再次陷入冲突局势,而大陆根据新法律采取极端的镇压方法,那么国际公司会倾向于离开,使中国经济的前景进一步蒙上阴影。
接下来的几个月将至关重要。如果中国想证明这次是认真要改革,它可以私有化或者拆分一些国企。它可以取消现存的合资要求,放宽外国股本限制,从而开放更多行业接受外国直接投资。事实上,欧盟已在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在正在进行的全面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做一些上述改变。我们应该会在下半年知道,中国是否准备承担真正改革的风险。
然而,即使中国转向市场化经济,它也很难扭转其国际经济伙伴已经对它产生的“承诺疲劳”情况。许多市场经济体的官员,将坚持要求中国采取更多行动,适应国际市场规范,而不是期待其他国家适应中国的党领导的经济体系。中国国内重大的经济改革,将是平衡全球竞争环境、防止许多外国公司撤出中国的关键。
冠病疫情是中国几十年来面临的最大经济考验。对中国领导人来说,这场危机给了他们一线希望,让他们有机会通过市场化调整,使经济实现长期持续增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是否会把握这一现实,抓住时机?还是他会大力执行2013年后采取的失败做法?当时,由于担心改革带来的变化和不稳定,许多承诺的改革都没有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