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中国和印度士兵在两国有争议的边界地区——加勒万河谷发生了严重流血冲突。据媒体最新报道,此次冲突已造成印度20人死亡,中国也有伤亡,但没有披露具体数字。这也是中印两军时隔45年后的首次流血冲突。
此次冲突事件的发生令人震惊。两国军方于6月6日在摩尔多边境会谈点举行了“军长级会谈”,就两军5月以来在边境的加勒万河谷和班公湖等地区的危机进行了磋商。磋商结束后,双方外交部均表示“不将分歧上升为争端”“保持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
此次事件的诸多细节尚未公开,双方都把责任归咎于对方的单方面行动,但此次冲突事件体现出一种“克制”的特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和西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张水利都表示:“印军违背承诺,再次越过实控线非法活动,蓄意发动挑衅攻击,引发双方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印度政府发言人斯里瓦斯塔瓦(Anurag Srivastava)表示:“中方士兵试图单方面改变原有实际控制线,导致暴力对峙。”
尽管更多细节并未公开,但是此次冲突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两国士兵均未使用枪械等武器,而是用石头、木棍等工具进行了“肉搏战”。二是尽管双方纷纷指责对方挑起事端,但都表示愿意通过对话会谈,来达成边界地区的和平与安宁。这一方面体现了两国在边界地区的行动困境以及冲突的难以避免;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双方有意保持克制,避免将冲突大规模升级的意愿。
综合近来中印边界事件的发展演变来看,此次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或与印度企图越过实控线进行相关设施建设有关,也是莫迪政府长期以来执行印度教民族主义政策的直接后果。
今年5月以来,中印西段边界冲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印度一直在中印边界地区的实控线内,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和军事前沿哨所建设。此前一直在中印边境实控线附近修筑公路的印度,突然在5月初于班公湖附近越过实控线,进入中国实控地区,随即引发双方对峙。
二是印度扩大事态范围,在班公湖附近越界进行作业以后,又擅自越线进入位于班公湖西北方向的加勒万河谷地区推进公路建设,双方再次发生对峙。此外,5月9日,印军还进入中印边界的中段——锡金段进行作业,也引发了两军冲突。
三是6月15日,中印再次在加勒万河谷地区发生了直接流血冲突。
从事态的演变来看,印度再次越界作业的可能性较大,中国官方也用了“再次越过实控线进行非法活动”的表述。实际上,囿于两国综合实力的差距,印度对中国在边界地区的存在,一直存在担忧和不信任,近年来明显加强了在中印边界线附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兵力投送和后勤供应能力,以增强对中国的威慑和制衡。
据《印度教徒报》(The Hindu)报道,印度为加强在中印边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印度内政部2020/21财年将分配78.4亿卢布(约1亿4000万新元)的资金,投入“边界区域发展项目”(The Border Area Development Programme,简称BADP),主要用于中印边界地区各邦的基础设施建设。印度内政部还规定这些资金中的10%,须用于中印边界10公里以内的道路、桥梁、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印度边防军所认为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镇和村庄,将优先得到资金支持。
在2019/20财年,这一数据更是达到了82.5亿卢布。可见,此次边界冲突事件,更多是印度加强在边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结果。
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中国是这一民族主义情绪的重点针对对象之一。尽管如今的印度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联邦制大国,但印度央地矛盾、种族矛盾、宗教矛盾等社会政治问题突出,长期以来缺乏一个强有力且能完全整合全印度的意识形态。
而莫迪之所以能够在2014年高票当选印度总理,并于2019年获得连任,与他所拥有的两项法宝有关:一是对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的煽动;二是以改革为旗号的发展预期。2019年,莫迪获得连任不久,就推出了两项具有浓厚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的政策,一是以国内立法的形式,把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正式升级为两个中央直辖区:查谟和克什米尔直辖区和拉达克中央直辖区。
拉达克中央直辖区包含了和中国有领土争议的阿克赛钦地区。这不仅引发了印巴之间直接的军事冲突,也招致中国的严重抗议。可见,印度政府偏执的民族主义举动,为此次中印边界冲突事件埋下了伏笔。
此外,疫情肆虐与经济恶化的交织影响,增加了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尽管有统计数据表明,印度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过了英国,位居世界第五,但据印度媒体报道,2019年印度经济增速实际上创下了近12年来的新低,仅为4.2%。据世界银行数据,印度经济增速在2016年以来,已经呈连续下降趋势。
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庞大贫困人口、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例如,2019年印度就曾因洋葱价格大涨,引发了大规模的游行骚乱。如今,冠病疫情肆虐全球,截至6月22日,印度已累计确诊病例超过42万,高居全球第四位。出于对经济增长压力和高失业率的担忧,印度于6月8日开始逐步解除封锁。这很可能导致印度疫情的再度大规模暴发。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如果印度疫情二次暴发,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可能进一步降至负7.3%。印度庞杂的人口与相对落后的卫生医疗设施,使其在抗疫方面面临较大的压力,对经济增长的预期也显著降低。这使得印度亟须通过一场引人注目的焦点,来减轻或转移国内对抗击疫情无力和经济恶化的关注。
此次中印边界冲突折射了两国关系的诸多困境。印度对中国的不信任和担忧,以及由此所导致的遏制和防范,是中印关系产生困境的主因。印度近年来强烈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将中印关系的困境深化了。
在印太地缘政治博弈日趋成为现实的情况下,印度对自身国际地位的提高,也具有较大的预期。印度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行动,也许会更加活跃;中印在地区的利益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碰撞。
从最近的中印边界冲突的发展来看,两国都不想因边界冲突使两国关系破局。因此,在未来的行动中,保持审慎对维护两国关系大局至关重要,但是两国都须具有超越彼此关系困局的决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