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化耕地不只是解决人吃饭的问题-中国讯息网

无人化耕地不只是解决人吃饭的问题

作者:严奇 阅读量:16695977 发布时间:2020-06-23 08:54:36

 日前,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在江苏大中农场实施的小麦栽培田间作业无人化生产技术进行实产验收,该技术使小麦平均亩产达618.87公斤,其中最高产田块亩产达665.18公斤,创造了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地区的亩产新高。(《科技日报》6月22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一首《悯农》道不尽千古以来农民耕作之辛苦。想不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古人眼中农民劳苦耕作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技术带动了产业升级,技术也解放了人力资源,将无人化技术注入第一产业当中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举措。 

  浅一点看,根据《农村绿皮书(2017~2018)》显示,2013-2017年,全国农村人口减少6853万人,每年减少1371万人。可以看到,农村人口持续减少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一大问题。农村有地无人耕种,需要科技力量提升生产力。运用无人化耕作设备,既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让老人与青少年参与耕作,让有限的人力养活更多人。 

  深一点看,所谓的“无人化生产技术”并非仅仅是单学科单领域的技术,它涉及传感、机械甚至人工智能等方方面面的前沿科技。面向农村推广,能间接带动农村地区生活文化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改善社会当中一些人对农民的刻板印象。相关设备的投入,也加速人才进入农村,改变农村教育现状。 

  再深一点看,农业信息化含量不断提升,无人化技术的推广使得信息流能直接进入粮食生产的最前端。身处城市的粮食消费者,能通过互联网了解小麦生产全流程生,即对产地情况、产量情况、用药情况等等信息“一键查询”,购买消费也会更加安心。需求与供给信息的贯通,也让粮食生产更为精确高效。 

  倘若在不久的未来,无人化耕作得以推广,传统意义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的界线可能会逐渐模糊,不同产业间相互交织应用,金字塔结构想必不再明显,社会结构恐怕也会随之改变。农民的社会地位,因为技术的普及得以改善。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无人化耕地不只是解决人吃饭的问题”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