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对峙:历史记忆的力量-中国讯息网

中美对峙:历史记忆的力量

作者:温长明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6-17 08:45:29

不加批判地将“修昔底德陷阱”应用于中国,是给不明就里的人设下的一个智力陷阱。中国不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而是一个回归的大国。两者在心态上是不同的。

我们必须认识到,美国的“对手”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是“华人”。全球数以百万计的华裔,并不就一定是心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称这一挑战来自“华人”,在智识上既显得苍白无力,在政治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大国回归的心态

回归大国的心态与崛起大国的心态截然不同。20世纪初,德意志帝国试图跻身强国之列,争取自己在太阳下的一席之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德国总理伯恩哈德·冯·比洛(Bernhard von Bulow)在创造这句名言时,说的是德国占领中国的土地。

一个新兴且繁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要求受到尊重,而不是被那些压迫它的国家教训。误解问题的本质只会使问题恶化。

出于国内原因,美国总统特朗普希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对峙。特朗普说,当前的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对美国的打击,远超珍珠港和九一一事件。他之前说过,贸易战很容易赢。按此推论,他认为,美国也很容易在一场种族和文化的对抗中胜出。但他低估了历史记忆的力量。

当外国强权首次对中国的贸易不平衡感到不满时,就爆发了战争。1839年至1842年,英国迫使中国进口鸦片以纠正其贸易顺差。中国不得不向外国人开放几个港口,而这些外国人却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这是强加给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百年的意义

2019年是《凡尔赛和约》签订10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百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向法国派遣了10万多名工人,希望在谈判桌上的战胜国一方获得一席之位,摆脱不平等条约。但在凡尔赛,中国却被出卖了。

德国在山东的租界被转交予日本,而不是归还给中国。5月4日,中国各地爆发了针对这种不公平待遇的抗议活动。美国副国家安全顾问博明(Matthew Pottinger),最近就在一次演讲中回顾五四运动的历史,以打击中国共产党。

这实在是一个讽刺。正是因为对西方民主国家的失望,致使中国转向以苏联这样的专制国家,甚至战败的德国为榜样。这最终导致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那段种族不公正的记忆,日积月累成难以磨灭的伤痛。不平等条约产生了由外国人统治的西方飞地(enclaves),那里的华人虽在自己的国家,却被视为次等公民。日本提议在《凡尔赛和约》中加入种族平等条款,却遭到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拒绝。

从贸易战到文化战

特朗普现在正利用这股反“中国”的情绪,作为他竞选连任的武器。还有什么比把火力集中在一个有着不同肤色和文化的外部敌人身上更好的方法,来团结他的支持者呢?最初的贸易战正在演变成种族和文化战争。

利用种族作为选举武器,就像地毯式轰炸一样,是一种不分青红皂白的策略。任何看起来像华人的人都是敌人。韩裔美国演员赵约翰(John Cho)写道,东亚人现在在美国面临日益严重的种族主义。美国非盈利组织“行动改变未来”(Act to Change)指出,“冠病大流行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反亚裔仇恨犯罪。”

种族主义是由两种相互矛盾的情感所驱动。第一是优越感。美国白人认为其他种族是劣等人种,因而在凡尔赛反对加入种族平等条款。它证明,美国是世界的一盏明灯,只是一种错觉。在应对冠病问题上的明显失败,削弱了美国宣称具有的道德领导地位。它的应对之策,是将疫情归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把责任推卸给外部敌人。

与优越感相反的情感是自卑感:美国人无法与黄种人竞争,这种观念形成了1882年《排华法案》的立法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崛起,再次助长了这种歇斯底里的情绪。美国对此的反应是指责“中国人”进行不公平贸易。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就是源于这种不安全感。

相对衰落和绝对衰落有着一个重大的区别。美国在1945年之后取得全球经济主导地位,是一种反常现象。这主要是拜欧洲在三十年战争(1914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大战中自我毁灭所赐。

中美对峙:代理人战场

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增长,美国的相对地位将会下降,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绝对的衰落。防止相对衰落的唯一方法,是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这不仅不可行,而且完全不道德。

对峙将会在第三国上演,而美国并不就一定会赢得这场争夺人心的斗争。自毛泽东主义式微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便不再尝试输出革命。它不寻求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其他国家。

美国却经常这么做,到处宣扬其价值观的优越性;但只要看看深受党派纷争毒害的美国政治,这种说法听起来是那么的虚假。在美国社会陷入混乱之际还来道德说教,就显得更加虚伪了。让那些没有罪的人扔第一块石头;那些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在做这件事时,应非常小心。

亚细安国家并非天生就亲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亚洲人也为一个非高加索大国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第一名宇航员送入太空时,驻布鲁塞尔的亚细安国家大使,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表示了祝贺;而这可不是出于外交礼节上的需要。

摧毁一个帝国:哪个帝国?

美国的恃强凌弱,使人们对它的看法从正面转向负面。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曾在一项调查中问道,如果被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这两个竞争对手中做出选择,亚细安应该站在哪一边。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选择;但如果非要选择的话,10个国家中有七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选择了中国。

然而,历史记忆也可以是正面的。2001年9月14日,20多万德国人在九一一事件发生后,聚集在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 Gate)的门前声援美国。美国驻德国大使丹·科茨(Dan Coats)的国书递交工作加快,以便他能出席聚会。许多人还记得在柏林封锁期间,“葡萄干炸弹”成了西柏林的生命线。让美国变得伟大的是慷慨,而不是“美国优先,世界其他国家见鬼去吧”的自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许多方面的行径虽很欠妥,但直接与之对峙并不能改善问题。历史压迫和种族偏见的记忆,将助长民族主义的情绪。美国可以阻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但不能阻止它。对峙将消耗能使美国人的生活过得更好的资源。在特朗普糟糕的冠病应对措施造成严重破坏后,美国须要利用它所能调动的一切资源。

一名美国官员说,美国知道如何“把敌人消耗殆尽”。这里让我们重温一段历史故事:富甲天下的克罗伊斯(Croesus)是吕底亚(Lydia)王国的最后一位国王。他想要进攻波斯,便向德尔斐(Delphi)请教神谕,神谕宣称“如果克罗伊斯与波斯开战,他将摧毁一个伟大的帝国”。于是,克罗伊斯满怀信心地去打仗,结果却一败涂地。他摧毁的伟大帝国是他自己的。

也许美国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中美对峙:历史记忆的力量”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