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本月初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推出连串前所未有的大开放政策,包括5年内啟动全岛封关,实现人员、资金、物流自由进出,对岛内列表的进口消费商品全面免税,将旅客离岛商品免税额由每人每年3万元加至10万元,将在当地注册的公司及个人所得税率降至15%,甚至开放航权及电讯基础业务,消除数码壁垒等。这些举措,被舆论解读为针对香港,是要做香港的“备胎”,甚至取代香港。不过,观乎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内容,此举既是中央发展海南多年夙愿的反映,亦与北京应对全球政经大变局而加速改革开放试验有关,香港只要做好自己,维持现有优势,不仅影响有限,反而可从海南自贸港政策中获利。
中央发展海南由来已久 新举措为开放做“沙盒”
中央发展海南岛的打算由来已久,早在1984年,在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同时,当时尚属广东省下辖的海南行政区就获特殊优惠政策,但却演变为当地大肆走私进口汽车向内地炒卖;1988年海南建省,同时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结果又引发当地炒地炒楼风,结果数年后烂尾盘遍地;10年前海南又获中央给予国际旅游岛的特殊政策,楼市再度吹起了泡沫……海南4年前就停止批地及新楼开工,3年前永久停止中部4市县新建外销房产项目,两年前更全省限购,就是记取了以往教训,遏止地产炒风。
海南自贸港的政策,是2018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南特区建立30周年大会上宣布的,也是内地近年在各地推广自贸试验区的其中一个部署。目前除海南外,内地已在上海、广东等10个省市建立了11个自贸试验区,但总面积合计才1300多平方公里。虽然许多过往的外资禁区慢慢开放,负面清单由190项减少到45项,但规模仍然有限。海南自贸港的最大意义,是为国家进一步开放做好压力和风险测试,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重组过程中,寻求制度突破。
海南岛面积3.59万平方公里,略小于台湾岛,人口只有900多万,比香港稍多,但经济相对落后,去年本地生产总值(GDP)仅5300多亿元,相当于香港五分之一。但海南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区,下辖18市县,拥有完整的政经、社会生态圈,结构完整,对内地其他省区极具标本意义,而作为海岛,位处边陲,与大陆相隔11海里宽的琼州海峡,有天涯海角之称,无论从人口、面积、经济规模到地理位置,都是作为开放试验区的理想地区。因此,海南自贸港更像是一个大型“沙盒”(sandbox),是中国自贸政策的试验田。
过去,邓小平曾认为,把海南经济搞上去,可向台湾证明大陆的制度优越性;今天,全球政经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海南自贸港的试验显然另有目的。自从特朗普上台,强调“美国优先”,美欧日等国有拋开世贸组织(WTO)另起炉灶之意,各种区域自贸俱乐部纷纷涌现,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已渐成趋势。这对尚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是极大的挑战,若不能及时应变,就有被边缘化危险。
中国已经与至少25个国家或地区签订了自贸协议,并正在牵头促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日韩自贸区 ,甚至不排除加入美国退出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CPTPP)。尽早在全国推广自由贸易原则,不仅是应对中美贸易战的需要,亦是迎接新型全球化的需要。
金融航贸中心难取代 一国两制仍最大优势
明乎此,就知道中央在海南推行自由贸易港的良苦用心,即并非着眼于向外取代香港或新加坡,而是向内探索改革开放的深度。事实上,即使海南在零关税、企业及个人所得税、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等方面看齐香港水准,也毋须担心。
未来海南或会在旅游方面分香港一杯羮,但世界级的航运及贸易中心,要么像上海般背靠庞大经济腹地,要么如新加坡那样位处国际航线要冲,利于中转,香港则是两者兼备,海南却两者皆非,中央也明确海南自贸港“不以转口贸易和加工製造为重点”。至于国际金融中心,海南方案提及的“以国内现有本外币帐户和自由贸易帐户为基础”,并未跳脱现有自贸帐户的“防火墙”,与香港的自由兑换有本质差别。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无论是上海还是海南,都取代不了香港的作用。
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表示,建设高水平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一项全新的探索,强调要把各类风险研判在前、防范在前,又称在海南仍要坚持中共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允许在意识形态方面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等等。这正彰显“一国两制”仍是香港的最大优势,言论资讯自由、法治公平正义,比低税率、零关税更加重要,除非祸起萧墙,自毁长城,否则对海南自贸港,香港不仅毋须忧心,反而可能因当地开放而扩阔的专业服务机会,增加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