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点社会主义 改善民生-中国讯息网

再来点社会主义 改善民生

作者:郭良平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6-11 12:05:45

在中国“两会”后的记者会上,总理李克强盛赞成都开放地摊经济,造就“一夜之间10万人就业”的奇迹。此前不久,中共中央文明办曾下发通知,不再将市容检查列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内容。面对冠病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北京市政府高调推举“地摊经济”,为小商小贩大开方便之门,降低门槛以鼓励人们经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中国渡过眼下的难关。这同中国城市当局一向奉行的,以整顿市容为中心的政策背道而驰,不能不让人大跌眼镜。(编按:北京市几天后却恢复禁止地摊的做法;中央文明办有关“地摊经济”的正式文件也被作废删除。)

毫无疑问,这是个亲民的政策。它拉近了政府和老百姓的距离,也可以使当官的更接地气。不过,这不应该只是个临时措施,而应该提到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来认识。

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政治主张。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褒义还是贬义,“社会主义”这个名词都和大政府相联系,张冠李戴成了大政府主义的代名词。

中国的官场也深受其毒,表现在为了市容而驱逐“低端人口”,强制集中商贩于官方指定的、高租金的大市场,对街头摊贩赶尽杀绝,还有戴大檐帽、凶神恶煞般的城管形象等。这不是以民为本,而是以官名(名声)为本的思想习惯。社会主义中国的官员中有很多不是社会主义者,或者根本不懂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以社会为中心,以民生为主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维护人民以市场为依托的生计。它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本质区别,是市场规律和社会逻辑相结合。一方面要节制资本,不允许大企业、大资本的疯长,造成大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家庭作坊的破产;另一方面要节制政府权力,不允许人为地制造障碍来损害民生。资本和政府都服务于民生。

地摊经济是民生经济。正是这些布局街头巷尾,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摊小贩,给钢筋水泥加玻璃的大都市平添了一丝人情的温馨。湖北武汉的一个大妈被冠病夺走生命后,市民才深切感到,数十年来她的小吃地摊,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多少回忆,也带走了一道熟悉的街景。她对市民生活的贡献远远超出了她的营业收入,是市场价值所无法衡量的。

地摊经济需要自然布局来适应社区生活的特点,而不能硬性集中规划,建一批对谁都不方便的大市场。让小贩自己布局自己的摊点,就一定是对居民最方便的,也是最人性化、最有生活气息、最聚人气的。城市规划也应该尊重这种自然布局,而不是到处竖起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楼大厦。

新加坡的食阁和巴刹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成为许多家庭赖以为生的工具,创造了许多祖辈相传的名牌食品,也创造出本地特色的生活方式和道道靓丽的旅游风景线。多数居民自己不做饭了,而靠它们为食;许多外国游客慕名而来,穿街走巷寻找那些出名小吃。和豪华餐厅、酒店不同,这些分布各个邻里的小商小贩和小吃摊成本低,创业易,也容易长期坚持。

许多豪华大店如过眼烟云,而这些小摊却代代相传,成为地标一景。低成本和良好的商业生态环境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政府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保护这个生态环境。社会主义国家的市政府,更应该将这个功能发挥到极致,因为没有什么比这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民生特点了。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发展基本上遵循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即通过瓦解社会、原子化个人来使劳动力成为生产要素,使它的地域流动成为常态,同时又禁止工会和其他集体谈判政治组织的存在,造成资本对劳动个体的巨大优势。中国的阶级矛盾没有达到像西方国家那样激烈的程度,一是因为中国借了全球化的东风,大量产业向中国集中,使就业比较充分;二是中国的公共政策还没有像许多西方民主国家那样,被资本和利益集团操纵及控制,政府还能够出台许多亲民惠民的政策。

社会企业通过获利改善民生

近来,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个新概念——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创建这类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改变大批民众的命运,使他们能够摆脱贫困,走上自我发展的致富之路。其哲学不是通过改善民生来获利,而是通过获利来改善民生。在纯市场规则下,社会企业往往竞争不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资本主义企业,但它们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改变更多穷人的命运。

因此,它们需要政府“为民做主”,保护它们的生存空间,也需要社会力量来抗衡无孔不入的资本侵蚀。社会的手段包括民间互助合作共济、志愿者、非盈利组织和慈善机构等。

在扶贫脱贫方面,中共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它主要依靠政府(包括党组织)的力量,较少发挥社会的作用,更没能将社会企业作为一个部门来发展。中国应该考虑成立一个民生投资业,以打造一个庞大的社会企业体系。没有这么个体系,就不能自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使有庞大的国有企业也不成,因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庞大的国有企业。

对社会企业的金融服务,应该和商业银行区别开来,作为金融社会企业。它们的投资类似于公共产品的投资,产出的不是利润,而是人民安居乐业,充分就业,以及满足感、幸福感。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些远比利润更重要,因为它们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与此相对应的是,要改变城管的哲学。城市管理不再是管字当头,而应该是城市社会的经营。经营的目的不是为市政当局增加收入,而是经营街市生活,打造宜居城市,使人民生活的便利和城市生活的丰富最大化。城市之间可以彼此展开竞赛,看谁能吸引更多人口(尤其是退休者)来申请入户,谁的口碑更好,而不是谁的GDP数字更高。上级政府应该以此为指标,来考核各地的治理水平和成就。

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就像国防、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一样的公共产品投资,但比后者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降低民生成本,丰富民生内容。西方经济学一向对此不像对其他公共产品般重视,因为它只讲究市场规律而不讲究民生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门民生经济学,必须重视这个方面。

推而广之,供给侧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加有效供给,消除过剩产能,更重要的是经济政策的着重点在于就业最大化,使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最大化。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杜绝垄断利润,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打压多样性供给(地摊经济的这个特点尤为突出)来取得垄断地位,就要实行保护性的竞争政策,而不是资本主义的丛林法则。

这样做就能扩大就业面,那些因此得以保留下来的企业都是就业的来源。通过增加就业来提高有效需求,应该是供给侧经济管理的重点,在操作面上是培育和保护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生态环境,使它们能大量繁殖,为人民创造比较容易的生计和充满获得感的充实生活。这是社会稳定和幸福感的基础。

中国政府应该抓住冠病疫情这个契机,开创出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的一片新天地,而不是像往常那样,将地摊经济当作应对危机的手段,一朝危机过去,就本能地封杀这些碍眼的小本生意。对中国的学术界来讲,这也是个契机,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西方经济学的奴役,着手创建社会主义经济学。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再来点社会主义 改善民生”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