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近几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反全球化思潮的兴起、中美贸易战、2019冠状病毒疾病全球大流行导致的全球供应链断裂、美国发动的国际地缘政治对中国的围堵,都是中国现在和将来对外经济交往中,所面临的极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更为棘手的是,这些挑战也许才是中国所遇到的麻烦的开始。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实施的全方位融入国际市场的战略面临巨大考验,中国可能不得不从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更多地转向依赖国内市场。这既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中国经济安全的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5月14日召开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在全国“两会”座谈会中,再一次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由此看来,国内国际双循环已经成为中国新的战略选择。这一战略的转变,必将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实际上,中国国内的循环体系的建设一直都在进行之中。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国内循环体系的完善具有极大的紧迫性。中国正力图加快在国内建成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和需求链,加强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资源循环。最近,中国又重新提出大力推动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这些都是建设中国国内循环体系的重要举措。
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
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全本地化,对大部分国家是不可行的,但对中国这样超大型市场而言,是可以尝试朝这个方向努力的。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应该可以满足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的要求。
中国目前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已经占据中心位置,围绕产业链所形成的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体系是全球最为完整的。由此形成的强大企业生态系统,集产业配套、融资、生产性服务、开放性研发和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于一体,能够为商业活动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是吸引跨国公司最强的磁性和粘合剂。
中国目前的短板是生产和供应链的高端环节薄弱,未来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弥补这个缺陷。另外,中国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兴基础设施建设,也会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
中国国内需求链的建设,是国内经济循环的另一项重要内容。这次全球冠病疫情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海外需求端的冲击。外贸需求的大幅度突然下降,外向型企业一时难以找到国内的替代需求,引发了剧烈震荡。即使疫情过去后,来自欧美市场的需求也会持续减弱。因此,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内循环系统,中国国内需求端的循环成为重要的一环。
就拿中国国内消费需求来说,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型消费市场,快速膨胀的中产阶级至少已经达到4亿人以上,使中国成为全球购买力最强的国家。中国国内需求体系的建立,不仅要为中国的外向型企业提供出口转内销的新出路,也为国内企业提供强大的利润保障。这是确保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设的重要环节。没有消费市场的需求,企业就会失去发展和创新的动力。
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方面,中国近年来也在努力开辟国际循环的新途径。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国际循环都是由欧美发达国家主导的南北流向的循环。地处北半球的发达国家凭借技术、资金和管理优势,向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派发订单。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在自己的低成本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加工生产,再把所生产的消费品出口到北半球的发达国家。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深度地参与了这个循环体系。不过,这个循环体系正在面临动力不足的困境,发展中国家在这个循环体系中也处于从属的不利地位。
开辟东西流向新国际循环
未来中国参与国际循环,除了继续参与上述南北流向的循环,也努力另辟蹊径。比如,“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一条开辟东西流向的新国际循环。它既将过去受到忽视的发展中国家包括进来,也以开放的平台包容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参与,比南北流向的全球循环更加具有包容性。尽管单个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在经济水平、消费能力、科技实力等方面还不是很强,但整体的能力是巨大的。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是中国参与国际循环的新渠道。
中国并不试图以这个东西流向的循环体系,替代原有的南北流向的循环体系,而是想对原有循环体系进行补充。通过这两种互补的循环体系,中国希望能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联系,多角度地参与国际循环。中国正在推动的新的西部发展战略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都可以成为参与国际循环的重要平台。
虽然全球资源的循环最有利于资源效率的提高,但是在当前全球化受到地缘政治严重干扰的情况下,全球范围内的循环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开辟国际区域范围内的合作,就显得特别重要。例如,中国可以和东北亚及亚细安合作,形成紧密的区域产业和供应链整合。东亚是全球经济的重心,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连接东北亚和东南亚,建立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亚细安10+3的合作框架,以及中国的国际陆海新通道建设,都可以成为促进国际区域循环的重要平台。
中国的新战略尝试,形成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相互促进。由于国际上的反全球化浪潮和与中国脱钩论调愈演愈烈,全球循环系统会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中国力求从经济效率和经济安全相平衡的角度,去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体系,有利于分散中国的战略风险和保持长期平稳发展。
在地缘政治的干扰下,全球目前的循环体系出现了破碎的现象。这种不利的外部环境恐怕在短期内还无法消除。中国建立一个国内的循环体系,可以创造一个相对稳定和可控的环境,以加大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内的布局,促进产业链和需求链的转型升级。在新的发展战略中,中国把国内循环视为关键性的主体,认为这是底线思维的最低保障。即使外部世界出现对供给和需求的重大冲击,中国国内循环体系仍应能维持经济的基本运转。
中国这一新战略,把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看作是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互相排斥。当国内的循环通畅了,中国就可以更好地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也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中国国内的循环系统稳定了,更有利于全球经济循环的稳定性。反过来看,中国参与国际循环有利于中国企业进行全球化布局,也为中国国内的经济循环创造更多的机遇,以及提供发展的外部动力。
可以预见,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将会面临长期的严峻挑战,中国不得不更加依靠自身的力量谋发展。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一项长期的战略,相应的制度建设和改革措施必须先期进行。加快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加大开放力度和采用国际最佳实践,按照国际最高标准打造营商环境,为国企、民企和国际企业提供平等竞争的环境。
长期来看,中国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内部体制机制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中国近期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外商企业投资法、资本市场的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新的西部开放战略、海南自由贸易港、要素市场改革等等,都是为实现上述新战略所进行的铺垫。一场新的发展格局已经在中国启动,能否取得成功,我们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