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何以避免萧条经济学回归?-中国讯息网

全球何以避免萧条经济学回归?

作者:章玉贵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6-08 12:09:47

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冲击引起的经济大衰退,几乎将全球宏观经济学家的智慧供给逼到了墙角。

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全球经济衰退不同,本次疫情带来的冲击几乎找不到基线场景。或者说,主要经济体根本来不及做应对预案,就即刻遭遇瘫痪型外部冲击。病毒对人类生存与生产生活的侵害,将致命威胁与恐慌发酵形成的双风险螺旋,演绎到另类的淋漓尽致,并对各国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造成冲击。

美国总统特朗普半年前还洋洋自得,失业率降为50年来最低点,如今却不得不面对接近4000万人申请失业救济的困局。

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美国的失业率飙升至14.7%,为1930年来的最高。4月份的商品零售暴跌了16.4%,工业生产指数也下降了11.2%,均为历来最大单月跌幅。这些灾难性的经济数据,是特朗普再怎么掩饰也无法抹掉的。

欧元区则迎来1999年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局面。在疫情相对较轻的日本,政府对经济的悲观程度也上升到10年来之最。而较早受到冠病疫情冲击且率先控制住疫情的中国,尽管举国上下千方百计复工复产,但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还是同比下降了6.8%。这也是中国自1992年公开季度GDP以来,首次出现季度负增长。

在巨大不确定性之下,中国最高决策层已将目前的经济困难局面上升为最高级。至于那些抗击能力更弱的中小经济体,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更是备受煎熬。

稍显宽慰的是,本次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大衰退,并非由于全球经济基本面显著恶化,或者金融失衡所引起。这也意味着只要疫情能够得到全面控制,则经济常态化的恢复时间将不会太久,甚至已有不少专家在憧憬疫情结束后,随之而来的报复性增长。

不过,在疫苗问世之前,任何对经济复苏前景的乐观预期,都建立在假设性前提的基础之上。即便疫苗能够尽快问世并大规模应用,恐怕也无法立即消除民众在经过病毒大规模扩散之后,所产生的巨大心理阴影。

拥抱MMT理论 无异饮鸩止渴

尽管全球经济短期内很难看到复苏之光,但各国为阻止本国经济与金融体系崩溃,以及维系国计民生之需,而投入了近10万亿美元。至于这些特别支出是不是以真金白银形式拿出,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事实上,确诊人数超过187万人的美国,政府为应对疫情所带来的各种冲击,几乎把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箱里的各种工具都翻出来了。

美联储更是无上限启动量化宽松政策,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向市场投放了近3万亿美元,使得其资产负债表从疫情暴发之前的3.8万亿美元,迅速飙升至超过7万亿美元。

美联储一连串的激进操作,大有把过去视为非主流的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简称MMT)升格为主流经济学之势。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在金本位制被信用货币制度取代之后,早已负债累累的美国,本次拿来救市、救企业和救人的钱,其实就是开动印钞机发绿票子。

迄今为止,无论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还是财政部长姆努钦,都不敢保证美国未来不发生通货膨胀。经济学家早已做过严谨的测算,美联储自1913年成立以来,美元已经贬值100多倍。所谓钱到底值不值钱,普通老百姓最有感知。

非常时期发钱才是硬道理

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美欧等国祭出的货币与财政应对措施,如下几类是必需的:一是为稳住市场情绪而投放流动性;二是直接援助乃至接管因受疫情冲击而面临破产的企业;三是为直接救助底层百姓等等。

就第一个动作而言,如果美联储在今年3月份不紧急开闸大规模放水,可能美国股市早就腰斩了。第二类救助措施,尽管严重背离了“黑板经济学”原理,但作为西方国家政府,如果在核心企业面临破产的关键时刻袖手旁观,无异于政治白痴。

至于第三类举措,尽管被一些美国富人代表嘲笑,但美国老百姓普遍存在低储蓄偏好,使得他们在面对冠病疫情所带来的大规模失业潮冲击时,几乎没有防御韧性。这个时候,政府直接发钱才是硬道理。

另一方面,由于事先没有预案,导致各国政府迄今为止所释放的各种应对之策,不可能做到一一精准,有的甚至是带有强烈利益偏好的政策刺激。在后工业化时代,信贷扩张已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经济信心,发达经济体货币当局承担的角色越重,越意味着债务风险的不断累积。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给世人带来的严重教训是,在实体经济效益未能得到同步提高的情况下,一国如果持续推动金融深化,乃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天量的信贷扩张来支撑,最终会对经济体系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

偏偏这些年来,全球实际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无法有效对冲泡沫和风险积累,使得不少大型经济体普遍跌入债务驱动型增长陷阱。

宏观经济学早已证明: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本质上都与劳动生产率明显下降、资本回报率显著下降密切相关。如果大量信贷和货币创造继续用来购买存量资产,而非生产性投资与技术研发,则下一轮金融危机的到来将为期不远。

回到内生经济增长轨道

冠病疫情作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终将过去,但美联储开具大额救市与救助支票而超发的货币,却很难快速收回。对其他大型经济体而言也是如此。经济体系或经济生态系统,与人体一样,是不能经常受到刺激,尤其是大规模刺激的,否则一定会发生功能性紊乱。

有远见的经济决策者不会不知道,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默(Paul Romer)的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的历史穿透力。罗默的研究表明,驱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是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和提升人力资本。真实世界的经济实践已证明,罗默的新增长理论不仅能解释诸多经济增长现象,而且能促进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转型。

尽管内生性增长理论的诸多政策建议,在眼下看来似乎缓不济急,但事实已经证明,全球经济在2008年至2014年之间所取得的复苏成果,就本质而言是内含巨大不确定性的复苏。主要发达经济体并未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逻辑起点,放在检讨既有增长模式的缺点,并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与人力资本提升,而主要依靠信贷投放获得了表面繁荣。

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一定要依靠技术内生性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显著提升;而经济金融化与债务安排从来都是双刃剑,并非经济增长的动力。

正如经济危机是由一连串的事件引爆一样,各国期待的经济复苏也需要一连串的重大事件来激活。摆在全球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是,如何在未来半年内消除冠病疫情这个重大预期不确定,并以精准的政策投放,激活微观主体的营商禀赋与创新活力。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全球何以避免萧条经济学回归?”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