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循财的明确“暗示”,对早已经“坐不住”的新加坡人是好消息,也是苦口婆心的警告。
国家发展部长兼财政部第二部长黄循财在5月28日说,如果本地冠病疫情持续向好,我国最早可在6月底之前进入解封的第二阶段;到时“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能重启,包括零售、堂食和运动设施等。
黄循财的明确“暗示”,对早已经“坐不住”的新加坡人是好消息,也是苦口婆心的警告。
像最近于罗拔申码头的酒吧夜店,酒客在店外公然扎堆饮酒,虽说是孤立事件,也颇引起公愤。逐步解封在即,诸如此类孤立事件,都足以破坏政府对公众自律的信心。政府对公众信心不足,又怎能放心地加快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正常化?
韩国在本月6日转入“生活防疫阶段”后,基本上恢复了日常生活。但首尔的梨泰院夜店和最大电商平台物流中心相继发生集体感染,已破坏了当局的信心。韩国政府已决定重新启动严厉的社交距离措施。
6月2日开始的解封第一阶段,只是迈向生活正常化的热身,人们必须为解封第二阶段做好必要的调整。
在个人方面,以前的一些陋习不改不行,如在小贩中心用餐后不自动归还餐具,用过的纸巾就是往杯里或碗里一丢。
对于小贩中心就快要恢复堂食,最高兴的应该是八哥和鸽子,一个多月的病毒阻断期,阻断了人类残羹美食的供应链。这些日子以来,这些飞禽中的吃货们,只能靠抓些虫子来糊口,它们更急着复工。
解封后的小贩中心最怕看到的情景,是一切“恢复正常”,如公众和处理食物的业者照旧缺乏公共卫生意识,鸟群照样来“扎堆”,帮清洁工人清理桌上的残羹。
当局可以加强执法,确保公众和餐饮业者遵守社交距离,间隔桌子和椅子,可以教育餐饮业者更加认真地落实“公筷公勺”的服务标准;但如何防范小贩中心长久以来的鸟患,则可能是个更大的挑战。
在企业方面,如何“加深加广加快”数码化已变得更加紧迫。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在5月26日宣布的第四个抗疫预算案中,特地拨款推动邻里商店、咖啡店、湿巴刹和小贩中心进入“无现金交易”时代。小贩成了重点推动“数码化”的对象。未来五个月,卖菜卖肉卖咖啡卖熟食的摊主,若采用电子付款方式,每月可获300元津贴。政府给奖励,摊贩没有理由不能改变。
无现金交易是大势所趋,也提高了公共卫生水平。小摊主牺牲每天做完生意后数着钞票硬币的一点快感,也是值得的。
在预算案宣布隔天,政府和新加坡邻里企业中心,在宏茂桥、勿洛和金文泰等三个邻里商区已开始动作,为邻里商店与本地科技公司合作牵线,推动数码化的转型。所谓的“数码化转型”内容,包括电子支付、网络销售与忠诚顾客计划。
疫情让不少小店家、小馆子业者看到了网上的商机,只是他们一时之间赶不上,不知如何调整。数码化能否助它们走出邻里,是数码化成败的关键因素。
每个组屋区的中心结合地铁站和巴士转换站,形成了各自的商圈,人流量大,中心外围的邻里商店则是惨淡经营。电子商务一直无法在民间深化,可能是因为新加坡人口少,各组屋区的邻里商店又缺乏地区特色。数码化必须让邻里商店看到节省人力成本和营销效果,才能更广更快地推行到更多邻里商区。
新加坡长久以来是国际购物天堂,本地高档商场林立,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新航、樟宜机场和购物商场的三角关系,是推动新加坡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也正因为如此,到商场购物、逛街、餐饮、享受冷气,成了新加坡人的消闲活动。因此,网购的风气虽然越来越盛,却不碍新加坡人逛街购物的生活方式。
中国是全世界网购经济最蓬勃的国家。2003年的沙斯疫情,把原本就在90年代萌芽的电子商务推向另一波高峰。今日的中国消费者已是生活在一个发达的网购经济生态里,导致实体商场一片萧条。
这一波全球性的大流行病,对新加坡以购物吸引游客,以旅游业赚取外汇的经济策略,所产生的冲击程度尚无法估计。国际上已开始掀起民航公司因亏损而倒闭的浪潮,国际民航面对前所未见的危机;而民航业的复工只能是逐步的,或快或慢有赖于各国抗疫的进度。
新加坡一日被当作疫区,新加坡人便一日在国际上寸步难行。现在我国也只能跟几个同样疫情舒缓的国家安排“绿色通道”,局部打开民航业的困局。新加坡和中国将在6月初启动“快捷通道”,方便两国必要商务和公务人员往来。
作为区域的航空枢纽,樟宜机场的停摆,是国家难以承受的伤害。
所以,新加坡人能否发挥最大自律精神,遵守社交距离和保持高度的公共卫生意识,关系到的不只是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在小贩中心、咖啡店和餐馆等等自由地“堂食”而已;不能自由地飞行出国,才是国人“坐不住”的最大理由。
从自由堂食到自由飞行是一小步,也是一大步,就看新加坡人如何迈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