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早晨,印度北部的一个工业城市贾朗达尔的居民,在起床后惊讶地发现,从家中能远眺白雪覆盖的道拉达尔(Dhauladhar)山脉。
这个距离城市200公里的喜马拉雅山支脉,其壮丽的景色过去30年被工业和汽车废气遮盖,如今随着全国封城、空气质量好转,才得以重见天日。
好些长期居住于此的居民就通过社交媒体感叹,从未想过自己生活的城市可以如此之美。这会否推动他们改变生产和生活模式,永久地减少污染,无从得知。但肯定的是,他们今后看待这座城市的目光将不再一样。
城市是人类对生产和生活的一种空间构建。在人与城市的关系中,也向来强调人的主体位置。人们可以也应该根据自己的意愿重构城市,城市变迁因此是一个久远古老的现象,也是一个充满新问题、新变数的过程。
新加坡虽然没有雪山环绕,但2019冠状病毒疾病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同样鞭策着我们去反思目前的城市规划。
近期尤其令人关注的客工宿舍问题,已不乏讨论和献策者,这里不再赘述。我想谈的更多是如何让一个人口稠密的城市,更能够抵抗大流行病的冲击。这不意味着大刀阔斧地改变现有的城市格局,而是从已知的不足之处着手。
以公共交通为例,国人普遍以地铁通勤,是抗疫遇到的难题之一。尽管人们清楚须保持安全距离,但在病毒阻断措施启动前,车厢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段非常拥挤,以致乘客难以拉开距离。
要解决这个问题,错开上下班时间的效果有限,在家办公也只是个权宜之计,对于许多行业并不适用。长远而言,更重要的是开拓中央商业区之外的其他商业中心,提供离家更近的工作机会,以减少人们长途通勤的需求,缓解往返市中心的人潮。
实际上,我国早已计划在东西北部,分别建设淡滨尼、裕廊东和兀兰区域中心,疫情突显的是加速实现这些计划的重要性。
又如我国一直有意拓展的全岛脚踏车道网络,政府去年底下达电动踏板车不得行驶在人行道的禁令后,曾承诺加速扩建该网络,方便骑士使用。
全岛脚踏车道网络目前约有440公里,政府的目标是在2025年扩大至750公里,到2030年则是目前的三倍。这个愿景若能提早实现,人们在前往距离他们一两个车站的地点时就无须乘搭公交,可进一步减少客流量。
当然,公共交通只是其中一环,城市生活还有许多方面须调整,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非必要接触。
例如,向来吸引人们群聚的场所如湿巴刹,日后能否在不牺牲人情味的同时,减少摊贩和顾客之间的接触?这讲究的仅仅是引进网络直播和非现金付款等数码方式吗?又或是,我们必须发挥想象,重新设计湿巴刹的空间?
据估计,到了2050年,全球约68%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愈来愈稠密,将是无法避免的现象。为应对传染病而设计出更好的城市,不仅能保护生命,也能确保下一波疫情来袭时,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冲击。
如同贾朗达尔的居民大概难忘雪山耸立于蓝天之下的景色,我国在度过冠病疫情后,也应谨记这其间的所见所闻,而不是妄图按原有的城市蓝图继续生活。如何打造一个更具韧性的现代化城市,不仅关乎我们能否作为卓越的经济体继续运转,更将决定新加坡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