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墙上的弹痕-中国讯息网

西安墙上的弹痕

作者:庄永康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5-10 16:01:45

西安事变,落入一大批共产党人手中的蒋介石,性命危在旦夕。谁救他呢?答案是:莫斯科。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在相传为杨贵妃出浴的华清池附近,有座清代留下的行馆“五间厅”,周围墙上留下弹痕累累。这是1936年12月12日,著名的“西安事变”遗址。

当时,负有“剿共”任务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联同西北军杨虎城,武力挟持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与若干官员随众被拘押,实行所谓的“兵谏”,逼蒋抗日。经过国共代表的会谈,12月25日下午,蒋获得释放,回到南京,启动了号称“国共合作”的抗日部署。

2001年10月间,享年101岁的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辞世,海峡两岸政要致电哀悼。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唁电中称他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伟大的爱国者”,因为蒋介石不肯抗日,是张学良一人改变了历史。

张学良离世之际,笔者为分析“个人与时代的互动”。但事隔经年,关于事变,关于张学良的评价,在大陆网上仍然争辩不已。而笔者也得到不少文史的启窦,值得在此加上一笔。

牛津大学教授米德(Rana Mitter)2013年的战史专著《被遗忘的盟友》,为我们打开了大历史的视野。时代背景是:1935年8月1日,面对德、日两边威胁的苏联,宣布成立一个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由苏共支撑、后来在延安落脚的部队,也被训令抛弃“反蒋”政策,支持蒋介石抗日。

中国方面,侵占了东三省的日军,看来也即将大举进犯。其时,英美两国对远东战事是保持距离的(邱吉尔要在1940年才对德宣战,美国则要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才介入太平洋战争)。联苏抗日,是蒋介石唯一的选择。而1937年国民政府宣布全面抗战后,苏援便接踵而至。

米德指出,1936年12月,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共方已与国军在口头上达致协议,原则上红军归国军麾下共同抗日;而一些过激的措施,如土地的没收,也必须停止。

“西安事变”的发生,就因张学良并不知悉蒋介石的运筹帷幄,自以为是,最后闯出大祸。多年后,张学良才澄清,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据东北后,是自己采取不抵抗政策,没打回老家,并非蒋介石下的命令。

其实事变发生之前,张学良已成为中共党员。就是利用“蒋不答应他打回东北老家”的矛盾,策反他投共。策反的人现在也清楚了:那是地下党员刘鼎。亲共的宋庆龄把刘送到张学良身边,怂恿他反蒋。毛泽东有此一言:“西安事变,刘鼎是有功的。”杨虎城则早在1927年曾申请加入中共,但因“手续”问题一度耽搁。1936年8月,中共中央派张文彬到西安专门统战杨虎城。

同年9月,中国共产党与张的东北军、杨的西北军组成“民族统一战线”的“铁三角”,意欲进军中原,另立中央政府。

西安事变,落入一大批共产党人手中的蒋介石,性命危在旦夕。谁救他呢?答案是:莫斯科。事变发生后,苏联《真理报》严辞谴责张、杨二人为“卖国贼”和“日本代理人”。斯大林更急电延安,促中共立即放蒋,否则苏共将与它切断一切关系,称中共为“土匪”。

莫斯科的心态不难理解,这时中国能抵挡日军的,除了蒋介石还有谁?难道要等到声张动武救蒋的何应钦(宋美龄怀疑此君是要谋夺蒋的位子),与亲日的汪精卫结成盟友,才符合苏联的利益?

中共虽有意杀蒋,却不得不放人。

北京大学前校长蒋梦麟,曾在香港《明报月刊》连载回忆录《西潮》。其中提到,当时在美国大使馆的一个舞会上,一位塔斯社记者斯拉配克问他为什么无心跳舞,他说自己正为蒋委员长的安全担忧,记者却很平静地告诉校长:“你放心好了,他马上就会出来。他绝不会有什么意外。”

1958年11月23日,张学良在台湾大溪见蒋介石,泪眼相看,张告诉蒋说:“我先前一直存着一个幻想,误认共产党也是爱国分子,希望国共合作来救中国。数年来共匪的作风,使我觉醒,我是幼稚愚鲁,我不怨恨任何人,只恨我自己无识。”

蒋只说了一句“西安事变,对于国家损失太大了!”后来都没接见张学良。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西安墙上的弹痕”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