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傍晚6点,江苏省昆山市柏庐南路上的车辆排起长龙,一辆救护车被堵在晚高峰车流中。此时,一名戴着口罩的中年男子突然出现,开始现场指挥交通,疏导车流,男子一边奔跑,一边做手势指挥,很快,原来堵在路中央的车辆自觉向后挪动。仅用35秒,一条“生命通道”就打开了,救护车穿过车流驶往医院。由于送医及时,受伤婴儿脱离了危险,救护车驾驶员姚师傅希望有机会感谢那位好心人(据5月5日《央视新闻》)。
报道显示,这位帮助救护车疏导交通的热心人,是昆山市公交公司的驾驶员陈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陈良也毫不隐晦的说出当时的“动机”,原来他的儿女都分别经历乘坐救护车到医院抢救的险情,深知时间对于救护车执行急救的至关重要,分分秒秒都关系到车内患者的生命安危,正是出于这种感同身受,在发现救护车拉着警笛却不能挪动时,毫不犹豫的停稳公交车,一路奔跑的打手势指挥,很快为救护车开辟了一条“生命通道”。
很显然,如果陈良没有曾经的经历与感同身受,没有对救护车那种发自内心的特殊感情,或许也会和我们很多驾驶员一样,虽然知道拉着警笛的救护车肯定是在执行急救任务,也清楚时间对于救护车的弥足珍贵,但在众多车辆拥堵的情况下,能做的恐怕也只是自身“礼让”,很难鼓足勇气下车去“指挥”其他车辆给救护车让行,内心的善良也会因缺少感同身受而“羞于”释放。
其实,凡经常驾车出行的司机都有体会,在遇到救护车、消防车等执行紧急救援的特种车辆时,下意识的都会做出让行选择,但交通状况复杂多变,无序的“纷纷避让”反而更容易引发拥堵甚至酿成交通事故。大家都希望在这个时候能有人主动站出来进行疏导的同时,自己却缺少“出头”的勇气,这种带有依赖性又甘于服从的心理,说到底,其实就是缺少感同身受。笔者注意到,在陈良师傅一边奔跑、一边打手势让车辆有序让行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位司机动作缓慢乃至拒绝,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配合。可以说,“感同身受”让陈良的善良释放更加主动,每一位自觉配合让行的司机同样心怀善良。
应当说,我们眼前的社会既不缺少善良更不缺少热心,所欠缺的恰恰是善良与热心的主动释放,尽管陈良的善良与热心相助来源于曾经的感同身受和对救护车的特殊情感,但从现场众多司机的服从情况更可以看出,在是非分明、尤其是在生命遭遇危险需要有人提供帮助时,只要有人主动站出来,从来都会“一呼百应”。因此,相对于普遍的“被动”善良,我们更需要营造出一种主动释放善良与热心的社会氛围,让更多市民群众在有人需要帮助,或某种秩序需要维护时,能够积极主动站出来,“领衔”释放内心的善良与热心,让整个社会充满爱与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