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游客们在放松休闲的时候,一些不文明现象也随之发生:爬山时摘口罩扎堆的、划船时随手扔垃圾的、赏花时上手就掐的……5月1日,记者跟随几家市属公园的文明引导员,记录了他们不间断巡视、劝导游客不文明行为的一幕幕场景。(5月3日《北京晚报》)
据介绍,5月1日当天,全国A级旅游景区共开放8498家,约占总数的70%。首日旅游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全国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达2319.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97.7亿元。今年的“五一”假期不同寻常,可谓来之不易。取得的成绩背后是付出更多。对于“五一”假期公园中的哪些文明引导员来说,今年的劝导多了一个任务,就是劝导游客戴上口罩。这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旅游中不戴口罩的游客不是个别。据记者调查发现,在成都宽窄巷子,入口处不间断有语音提示,“进入景区的游客需佩戴口罩”。进入景区时,所有游客均按照要求佩戴口罩,但进入景区后,不少游客便将口罩取了下来。记者初步估算了一下,大约有近三分之一的游客未按照要求佩戴口罩。其中在宽巷子近下同仁路附近,由于有许多小吃店,游客纷纷驻足店前购买小吃,该区域戴口罩人员较少。记者后又分别走访了太古里、IFS等地发现,也许是气温逐渐升高,未佩戴口罩的市民游客更多。记者在成都的调查具有典型性,许多景区都有类似的情况,许多游客对于戴口罩不是那么上心了。
游客不愿意戴口罩,往往是基于这么几个原因:其一,天气转热,旅游的过程中容易出汗,口罩戴不住,或是戴着很难受,就摘除了;其二,进入景区后,要拍照,或是要喝水、吃东西等便将口罩取了下来;其三,觉得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感觉没必要时刻都戴着了。景区内旅游是否一定要自始至终戴口罩呢?对此,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教授、省卫生健康委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领导小组疫情防控组副组长栾荣生认为,“景区只要不是摩肩接踵的状态,市民游客可以不戴口罩。”换言之,只要景区内未出现人员密集情况,游客可不戴口罩。当下,各风景区均进行了限流,相比于以前,游客少了许多,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在一些热门景点,人员还是较为密集的。据媒体报道,游客为看日出,排队等候登泰山,景区现场人群聚集,拥挤不堪。此时,显然还是需要戴上口罩的。
景内的文明引导员的任务是阻止、劝导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戴上口罩也是必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当然,文明劝导员劝导游客戴口罩也要讲究科学性,在人员稀少的情形下就没有必要了,但如果遇到游客聚集的景点,则要时时提醒和劝导。不过,此时效果如何,要看游客的配合。毕竟文明引导员的力量有限,游客如果就不想戴口罩,恐怕也是无能为力的。防疫仍然进行中,面对劝戴口罩的文明引导员,需要多些自觉,需要积极配合,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文明和健康都需要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