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一场无人可以预料的巨灾横亘人间,冠病疫情肆虐全球。它不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也已演变成了政治问题、国际关系问题。疫情对于各国内政如国家管制、监控政策的影响自不待言;其对于各国对外政策及国际关系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
冠病疫情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是一体两面的。一方面,疫情迫使各国实行隔离、封国措施,关闭边境或进行出入境管制,各国对外的经贸与文教交流、国际人员流动,均大幅减少甚至完全中止;另一方面,疫情不分种族与国家的跨境传播、在全球的肆虐,让各国必须团结起来,加强政府间沟通和信息交流、协调抗疫资源流动,合作应对疫情。
在疫情发生之前的最近几年,世界上的民族主义、本土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与数十年来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形成强烈碰撞,国际关系正处在走向何方的十字路口上。冠病疫情的来袭,无疑会对国际关系潮流的嬗变造成重大影响。
增添了冠病疫情这个变量后的国际关系,是将有更多壁垒还是更多合作?
答案并不那么显而易见。如前所述,冠病疫情对于各国的对外政策及国际关系的影响,是有明显两面性的。未来的国际关系,取决于这些短期行为背后的长远、衍生影响。疫情期间各种短暂性的壁垒和合作终会告一段落,可能遗留下来的长期策略、疫情对各国内政外交潜移默化的塑造,才是持久的。而不同的领域,受到疫情的影响也是各异的,须要分开剖析。
首先,疫情破坏了全球分工合作的产业链,对经济全球化造成沉重打击。本次疫情对于国际经济贸易的打击最为突出,也是长远而言最难修复的。自包括中美等大国在内的各国暴发疫情、严控海关和边境以来,国际贸易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疫情迫使各国各行业不同程度停工停产,边界封锁又让跨国经贸带上了镣铐,这两重影响让国际贸易在今年面临夭折。
因为产业链分布于全球,只要部分处于产业链上的国家疫情不能缓解,其他疫情得到控制的国家也无法单独生产。如中国疫情得到控制后,因为美欧等处于产业链上端、作为中国主要出口对象的国家疫情仍在蔓延,使得中国复工复产后外贸产业依旧疲软。
同样,即便欧美各国最近一两个月能够扑灭疫情,印度、东南亚和非洲等国疫情的迅速扩散,也会让欧美企业暂时失去大量劳动力和生产资源来源、销售市场。这样的影响不会只有几个月,而是会持续几个季度甚至更久,足以成为塑造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关键变量。
全球产业链的断裂,会导致各国将产业链移回国内、以内需代替出口。当然,彻底的“闭关锁国”是不可能的,但会让各国为止损和自保削弱外贸、减少参与国际分工。这与贸易保护、本土优先的鼓吹者不谋而合。
虽说疫情结束后国际贸易会有显著反弹,但那只是补偿效应罢了。在“本国优先”的国际潮流下,各国大抵会更倾向自保而非意识到国际经贸合作的必要,哪怕后者更符合各国长远利益。因此,经济全球化在未来数年内会受到很大削弱。至于更久之后,就不是冠病疫情直接影响的范围了。
第二,冠病疫情对国际政治将会有复杂的影响,且以负面为主。本次疫情发生后,国际上虽不乏合作互助,但更多是冷漠自私甚至尔虞我诈。疫情暴发后中美两国政府的唇枪舌剑互相指责、日韩间龃龉在疫情中不停歇、欧盟各国纷纷自保而离弃盟邦……疫情让各国之间的不信任加剧、国与国之间的壁垒也在冷战后前所未有的鲜明。而台湾各界与世卫总干事谭德塞的纷争,更是说明连定位为持平中立的国际组织,都逃不脱冠病疫情所制造的冲突漩涡。
从一战结束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世界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在力图建立一套基于互信、透明、平等的国际关系。但事实上,从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直到后冷战“一超多强”的时代,这种美好的国际关系状态,始终只是处在理想与头脑构思中,从未真正实现过。这次冠病疫情如试纸般,再度将缺乏信任、自私自利、勾心斗角的国家间关系“化验”并展示了出来。
虽说本次疫情不止只有隔阂与对立,也闪耀着国际主义的光辉,如未扩散到世界时各国对中国的援助、后来中国和德国都积极支援疫情严重的意大利,还有国际医疗科研团队相互交流成果和信息,近期中美两国也由争吵转向更多的合作。但这些有限的合作,在各国猜忌纷争的阴云笼罩下黯淡无光。
冠病疫情结束后,利益至上、自私自利的国际关系本质并不会有任何变化,只是将其中的许多残酷之处潜藏了起来,恢复到冠病疫情暴发前的国际关系现状。当另外的灾难和国际危机来临,又会再度暴露。
第三,冠病疫情进一步刺激了种族主义的复兴,加剧了不同种族、文化和国籍民众之间的隔阂。不仅仅在经济上,冠病疫情在思想意识方面同样成为民粹主义、本土主义的“神助攻”。疫情的跨境蔓延让“以邻为壑”有了更理直气壮的理由。
以白人为主的国家国民对华裔的普遍歧视甚至暴力对待,揭示了“政治正确”敷衍下种族关系的脆弱、种族歧视的根深蒂固;香港许多本土派民众强烈要求的对大陆“封关”,可见同一种族内部的本土排外情绪多么强烈;中国大陆民众对在华黑人群体普遍而强烈的敌意,则是中国人种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强盛的又一次体现;最近曝出的德法边界一些德国人对法国人的歧视言行,也反映了即便高度发达、长期受平等博爱思想熏陶的地区,种族隔阂的阴魂也时刻飘荡着。
相比之下,反对歧视、呼吁团结的声音是相对乏力的。或许,在各国内部,反歧视和多族群的团结还有一些成效,但不同族群国家/政治实体之间,互谅的呼声难敌对立的鼓噪。在有信息封锁的国家,阴谋论、“家丑不可外扬”的论调非常流行,如中国大陆大批人(其中不乏社会精英和既得利益阶层)对“方方日记”的大张挞伐,将丑闻外传视为“通敌卖国”,背后就有无差别敌视外国人的思维作祟。
这一切自然不会因冠病疫情遏制而消失,只是如国际关系中的种种残酷一样,相对的潜藏起来。而种族歧视及衍生的暴力(包括社会结构性的暴力、冷暴力),将给各种族民众心中留下长久的伤痛记忆,埋下仇恨的种子,生根发芽为未来的更多种族矛盾和文化对立。
总之,相较于冠病疫情暴发前,疫情结束后各国在对外经贸、国际政治参与等方面都会有所收缩,各项政策会呈内敛趋势。而不同国家或种族的国民之间的歧见,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加剧。
危机时的团结合作,只局限在一些微观的技术领域(如医疗和科技),而中止交流的领域则非常广泛;疫情后国际交流比疫情前更加热络还是冷清不言自明。各国反全球化、鼓吹民族主义、本土主义的力量也会越发得势,并会积极谋求保留疫情期间各种“闭关锁国”的措施。疫情的影响及疫情期间各项政策的惯性,都不会在疫情结束不久就戛然而止。
人们并不是不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但在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博弈中,排外、短视,总是下意识的选择。民众出于自保自私心理、各国政客为了取悦多数和社会稳定,“本土/本国优先”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各国各地各人的行事原则了。
当然,冠病疫情对经济、国际政治、种族与文化等问题来说,都只是一个关键的变量,而非长远变化的决定因素。例如经济方面,究竟是走向全球化,还是逆全球化,已被各国不同的经济政策、政治安全、社会思潮、国民利益,撕扯了很多年,不会因一场疫情而有180度的转弯。冠病疫情再严重,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在影响时间和程度上都不乏有限性。
但无疑的,未来五至十年,国际关系的各领域都会不同程度受到这场冠病疫情的影响,在中短期时间内塑造着新的国际局势。与疫情暴发前相比,相对封闭而非开放、更多隔阂而非合作,将是疫情结束后,世界相当一段时间所处的状况。
产业链的断裂、国家间的对立、种族冲突的伤痛,都不易重接、弥合、抚平。人类历史上无数的战争与疫病,都在造成直接创伤的同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遗留问题,这次冠病也不例外。人类是不幸的,从古到今历经无数灾难;人类又是伟大的,总会在灾祸后站起来,再次出发走向光明。
但愿这次疫情后,各国政府和人民能够早日意识到“合作共赢”的老生常谈确是金玉良言,积极修复在经济、政治、思想意识、文化与族群等领域的断链与创伤,让世界回归正常、走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