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报纸最近报道,中国上海的国际问题学者举办了研讨论坛,对“后冠病疫情阶段”世界可能发生“去中国化”的前景,发出了严重警示。据学者分析预测,所谓“去中国化”并非单指所谓”经济脱钩”,而可能涵盖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等主要领域,造成全方位震荡巨变。
譬如中美经济脱钩,本来已经是进行式,但现在冠病疫情全球肆虐,无疑为这种脱钩又加入了国家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的考量。于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等,都将加速关键产业链搬出中国,回撤本土的进程。这与其说是反全球化、去全球化,不如说是全球化的新一轮战略优化重组,即主要国家地区在核心产业链配置方面,不会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政治脱钩,也并非是单纯的意识形态冲突所致,更多是由于冠病疫情泛滥所造成的一种强烈的政治不信任感。西方政府和政界,在后冠病疫情时代明显面临两大压力,一是民间追责索赔起诉的呼吁,二是恢复经济及选举连任迫在眉睫。无论出于自保的本能或政治的算计,这些压力都会被转移向疫情最早暴发的方向——中国及中国政府。
于是我们可以发见,近来西方各国就冠病病毒的起源调查,早期预警是否延误瞒报,疫情调查是否遭阻碍和信息是否透明等等问题,明显加强了向中国的追查力度和深度。中国方面,迄今为止对疫情全球蔓延仍坚持“三不”立场,即不道歉、不担责、不赔偿。
外界观察普遍认为,中国的外交策略和操作,近一个时期出现了明显失误,即不能深刻把握疫情期间的国家心理,中西政治和社会文化结构不对称的特点,盲目把各种不同性质问题,都一概归结到外交和官方层面应对,导致自己疲于奔命,连跌新低,外交部成了吵架部,市井街头的传闻也能拿出来当令箭。
外交的基本功能,本来是沟通交流交往,化干戈为玉帛,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味将外交粗鄙化,弄得斯文扫地,智慧全无,最终只能于事无补,自我孤立。
在文化层面,此次严重全球疫情,无疑对中国、华人,以至整个亚太文化圈的形象、信誉、文化产业与商务特色、人员素质和社会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玷污和损害,多年积累的“软实力”毁于一旦,修复弥补起来谈何容易,着实造成了空前的文化公关危机。
这方面的自省能力也极差,譬如最近就因为一本武汉日记要在国外出版的事情,又把自己闹得满城风雨,好像一本书就能让国将不国了。这只能让外界看到无以复加的狭隘、偏执和封闭,让后冠病疫情的中国形象雪上加霜。
尽管后冠病疫情阶段面临“去中国化”的严峻挑战,但也不乏积极因素可以调动运用。譬如对中美贸易协议的有效执行,就是稳定中美关系的新压舱石;在保证质量和数量的前提下,中国企业对抗疫器材和卫生用品的有效生产供应,会向世界各国和人民送去正面积极的信息;在外交上应该恢复周恩来式的求同存异,纵横捭阖,智贯东西,才能真正展现东方大国的气度和风范。
但最关键的,是后疫情时期的世界,首先需要一个大和解,正如二战过后联合国所发挥的作用一样。笔者以为,中国应该考虑在疫情危机基本过去后,主动召开一个和解协商国际会议,并对现有“不道歉,不担责,不赔偿”立场做出积极调整。
能够郑重道歉是文明社会的做派和特色,与什么丧权辱国无关;有错就改,有责必究,这是知荣辱廉耻,有诚信勇气的“仁者”体现。适当对有关国家人民的呼吁给予赔偿和债务减免,有利于重树中国的正面形象,所谓“去中国化”也将被化解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