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微信和朋友圈常常折射出现代人的几大孤独:第一,即便没有必要,也总是会不自然地点开微信看看;第二,第一手的新闻资讯多半都从朋友圈获得,小到降温,大到地震;第三,不敢随意地倾诉,也逐渐放弃了在QQ空间或是微信动态里分享自我的冲动,不论好的还是坏的。现代人社交圈的现状,是不是也有几点戳中了你呢?"
现状一
没了分享的欲望,成消失在“朋友圈”的年轻人
我是一个即将迈入30岁的单身青年,记得2011年微信刚推出使用时,我就成为了微信“第一批”忠实用户,并用四年大学时光彻底将个人的社交从QQ转到了微信。
那时的朋友圈总是很热闹,狂秀恩爱的情侣,矫情作诗的文青,牙尖吐槽的暴脾气,以及总是在凌晨黯然神伤的神思者……但几年过去后,这个圈儿好像安静了许多,看看自己的微信动态,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再点开昔日的好友,不好意思——“对方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曾经看过一个帖子,说现在的90后基本快从朋友圈消失了。我也消失了好一段时间,原因归根结底还是顾虑太多。
2013年芦山地震时,我发了一条“以后再也不敢裸睡了”的朋友圈。因为这句话,我的老妈电话+微信,足足训斥了我两小时,说裸睡这种话怎么能在朋友圈分享呢?可能,对发朋友圈的顾忌之心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再后来,看到了太多五花八门的朋友圈,炫富的,无病呻吟的,自拍的,在自身心态改变和奇怪外力作用的双重影响下,我一点点放弃了发朋友圈。因为内心被太多的“不能”所束缚:太负能量的东西不能发,太自我的东西不能发,太矫情的东西不能发,太无聊的自拍尤其不能发……所以索性还不如不发。
现状二
把“朋友圈”分组,其实是埋了一颗定时炸弹
消失近两年后,我终于又重回了朋友圈,而原因竟是领导要求!为了交差,各种业务类、工作类的转发开始充斥着我的友圈。我也因为这事遭到过好几个朋友的吐槽,他们扬言道,如果再刷屏就屏蔽我。虽然这只是玩笑话,但我还是深感抱歉。
朋友让我将微信的贴心功能——“好友分组”用起来,既不打扰又能精准投放,但是作为细节上的懒汉,我真的没有心力将四位数的通讯录逐一分类分组。
就这样,我在朋友圈“裸奔”了大半年时间,终于有一天,我妈再一次成为影响我发圈意识变革的关键人物。每每看到我在深夜转发动态,老母亲便总是要苦口婆心重复无数遍“年轻人一定要早睡”的理论,为了不让她担心,我不得不把通讯录第一次做了分类,把家人和朋友隔离开来。
后来,我的朋友圈分组越来越多,五个,十个,十五个……
一分组,考验个人细心程度的时候便到了。你本是秉着“精准投放,不乱入,不打扰”的好意,但却未曾想有一天成了出卖自己的定时炸弹,个别分组里的“漏网之友”往往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得罪了一大半。该看到的人没看到,不该看到的人屏蔽漏了,这样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好几次,甚至还曾给工作添过几次堵。
现状三
习惯了睡前“业务点赞”,却发现朋友圈没了朋友
过了不知道多久,朋友圈里的互动变得仅限于跟同事和甲方乙方两类人之间。而让我没想到的是,智慧的人类居然开发了“朋友圈自动点赞”功能!
前不久,小区楼下新开了一家理发店,其中一位“托尼”老师手艺不错,人也挺热情,为了方便以后预约,我主动添加了他的微信。
而后一阵子,无论我朋友圈转发任何内容,这位师傅总能第一个点赞。这样的行为,让我觉得纳闷。网上一搜,才发现原来有软件可以强大到可以自动点赞的地步。一瞬间,我竟然有些生气,也有些落寞,立马将朋友圈对他设置为了“不可见”。
后来,私下里和好几个朋友吐槽了此事,大家的反应出奇一致:“这有什么?现在大家不都是‘业务点赞’吗?”认真想想,不是吗?就是!
每晚关灯躺下,习惯性地刷刷朋友圈,是真心期待从这个小小的屏幕上获取挚友的最新动态,分享他们的悲欢喜乐,好像并不。
因为,你我都知道,我们已经不会在这个地方说什么真心话了。不过,花睡前十分钟来点赞的行为也还是有收获的,既能为领导和甲方粑粑点个赞刷刷存在感,也能看看各类消息、优质好文,涨涨姿势,开开眼界……
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现在的我啊,再也没发过关于生活里的任何,觉得不必考虑是“发送”还是“删除”,是设置“所有人可见”还是“三天可见”?换来的是一身轻松。
当然,我更乐意听见朋友说:“我不发朋友圈的原因是,想说话的人都在身边。”不必为谁而活,不必经营自己的形象,这种踏实安稳的幸福感我们一定都会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