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了紧急事态宣言,释放将对逐渐扩散的2019冠状病毒疫情,采取更加强烈措施的信号。但是,关于这一点,媒体等纷纷发表“不温不火”“不会见效”等批评意见。因为这种紧急事态宣言,只不过是“强烈要求国民自我节制外出”,即使外出也没有任何处罚。对于大型活动和酒馆等也是如此,强烈要求别开店,但违反者不会面对任何处罚规定。
另外,尽管紧急事态宣言是由中央政府发出的,但实际上很多权限都交给都、道、府、县知事。在制度上,“外出节制请求”也由地方自治体的知事来实施。也就是说,不是中央政府采取统一政策,而是地方自治体采取各自的对应措施。当然,为了防止首都圈自治体在应对上有差异而出现问题,知事都在密切合作。但是,不能统一、集中地应对和管理,也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会有如此“宽松”的对策呢?为什么所有的政策都是政府向社会“请求”的形式,而比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更具有主导权限呢?
对此,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政府为经济着想的结果。这也绝非不沾边。如果实施类似欧洲式封城,对经济所造成的打击无法估量,也许日本政府因此才会尽量考虑温和处理。
但是,这个说法未必是本质上的理由。上述问题的最简单答案,就是宪法和法律上没有依据来抑制国民的行为。事实上,就连这个没有惩罚规定的紧急事态宣言,原本也没有政府发布的法律根据,而是对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时制定,又在2013年禽流感流行时适用的新型流感等对策特别措施法进行修改,以适用于现在的冠病疫情,并于2020年3月12日、13日在众议院、参议院通过,最终成为根据法。
这样一来,知事就可以要求居民除了维持生活所需的情况外,不要随意外出,还可以要求学校、社会福利设施、电影院、棒球场等场所,以及其他多数人使用的设施等关停。除此之外,知事还拥有强制性的权限,例如可以让居民接受预防接种、为修建医疗设施可以强制征用土地等。此外,知事也有义务确保医疗商品的价格稳定,以及可以要求日本银行等机构,在经济金融方面采取措施。
但是,和其他国家相比,这些措施还是很“宽松”的。关于行动限制,宪法22条规定行动的自由;另外关于营业限制,宪法22条也规定营业的自由。政府不能违反宪法,强行限制国民的这些权利。因此,政府能做的只是“请求”。
可以说,日本宪法中不包含政府能对社会发挥强制力的条款,这是有历史背景的。日本的宪法自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实施以来,一次也没有修改过。因此,围绕修改宪法的讨论越来越多。关键是,20世纪前半期的日本政府,依据旧宪法,一边强行压制国民的基本权利,一边实施总动员,走向战争。正因如此,在战争结束后不久所制定的宪法中,规定政府不能抑制国民的基本权利,以及采取某些强制行动。
日本宪法赋予作为主权者的国民监督抑制政府的权力,也没有赋予政府很多权限。因此,冠病疫情对今后围绕日本修宪的讨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管怎么说,从宪法规定的政府权限这一观点来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日本的“紧急事态宣言”为何是“宽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