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判形势”“取长补短”“未雨绸缪”是第一代新加坡建国领袖给后人留下的三个“锦囊”,其中的妙计还须后人自己去琢磨。
相隔仅仅五周,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周四宣布了追加预算案,为新加坡的抗疫战加油打气。
“坚韧团结配套”动用了170亿元储备金,推出了总值480多亿元的援助配套,是在冠状疫情肆虐下,政府的第二次出手。结合新财年预算案的64亿元拨款,准备用在对抗疫情的金额达到550亿元,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
贸工部已把今年的经济增长下调至负4%到负1%,冠病疫情和经济衰退是笼罩岛国的两道阴影,构成了新加坡历来最严重的危机。
新加坡多年来靠效率和成功的经济策略,建立起稳固的国家储备金,不随便动用,志在“未雨绸缪”。这次政府获得总统的批准,动用储备金推出“保工作保企业保未来”的援助配套,与国人同舟共济。总统和担任政治职务的领导层带头减薪三个月,都是必要的政治担当。
政府第二次出手,提升雇佣补贴、补贴自雇人士、给予家庭一次性的现金入息,以及企业获得高达100%的房地产税回扣、小贩中心摊位免租从一个月延长到三个月、资助航空和旅游业等等,援助的重点落在员工、自雇人士和受创最重的行业身上。
历来政府应付经济危机,出手轻重自有一套原则。人们这次难免要联想到下届大选的到来,而且政府也不否定在疫情中举行大选的可能性。然而,就算不是由于下届大选逼近,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也是新加坡政府的一贯思路。
马来西亚锁国,导致新加坡相当依赖的数十万马国劳工无法来新,幸好我国能够及时作出临时安排,为不少马国员工在一天之内找到住宿,保障了巴士和地铁等重要服务不中断。这是我国“预判形势”,为这一天的到来早有准备。
新加坡缺乏天然物资,柴米油盐蔬菜水果都要靠入口,时局一有风吹草动,社会上便会引发抢购日用品和粮食的恐慌。贸易与工业部长陈振声,近日再次在社交网页上强调,本地的日用品和粮食供应稳定有保障。新加坡先后跟新西兰、澳大利亚、文莱和缅甸,甚至远至加拿大和智利等国家建立联系网。这些国家承诺,即使在大传染病流行时,它们的物资供应也不会中断。
政府能够“取长补短”,再三的保证,已在很大程度上安定民心;再加上大型超市实行限购措施,恐慌抢购的情形不再出现。反而是物产丰富的大国如美国,最近不断上演市民抢购的闹剧,让人看傻了眼。
新加坡的政治领导层具有预判未来形势的能力,但往往形势比人强,突发事件让人防不胜防,所谓的“黑天鹅”不会从地球上消失。这次的冠病疫情在湖北省武汉突发成大规模传染的时候,新加坡一觉察势头不妙,立即实施航空旅客的限制,并同时启动防范和控制传染病的机制。去年9月落成的“国家传染疾病防控中心”(NCID),正好及时派上用场。有了2003年的沙斯瘟疫的经验,新加坡十多年来不断完善传染疾病的防范与控制系统。卫生部长颜金勇最近在一次对话会上说,当冠病疫情的防控机制一启动,新加坡的前线医护人员都懂得怎么做,他也不须要在细节上过问。突发的危机,要求治国领袖有临时应变的能力和坚韧的性格。
古代诸葛孔明巧思三个锦囊妙计救主,是《三国演义》里的精彩故事,后人皆称道孔明有预知天下事的神通。其实,孔明是运用分析局势的智慧和应变能力,所以才能为事件的发展作好准备。他每一步棋都走在别人的前头。
几天前(3月23日),建国总理李光耀逝世五周年的日子静悄悄地过去,因为国人的注意力都放在冠病疫情之上。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经历过不少政治和经济危机,但我国都一一克服。“预判形势”“取长补短”“未雨绸缪”是第一代建国领袖给后人留下的三个“锦囊”,其中的妙计还须后人自己去琢磨。
追加预算案的额外援助配套不是红包,也不是救济金,而是弹药,是打抗疫战的弹药补给,以应付下一波更为凶猛的疫情,抗疫战是全民都必须参与的战争。
业主和店主拿到的补贴回扣,让租户或是摊贩分享,是他们应尽的责任。有些雇主虽然生意没得做,仍照旧保留员工,甚至薪水照发,这是患难见真情,此时此刻,更值得表扬。
在个人方面,遵守这非常时期内的种种限制,时刻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社交距离、不转发假消息、不听信谣言、多待在家,或是多在公园里散步看花看鸟,此时此刻,也算是对国家作出的贡献。
现在疫情在欧美蔓延,数以十万计的新加坡海外侨民和学生都急着回来,政府应尽量作出安排。虽然当中不少人受感染了,但他们是我们的同胞,跟我们在同一条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