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劫下思考理想国-中国讯息网

疫劫下思考理想国

作者:黄伟曼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3-29 04:34:36

但也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应探讨此次疫情如何更深层次地改变人民与体制之间的互动。

新加坡在2月间出现第一起冠病确诊病例后,我的生活大致上还是照过,除了更积极防疫,必要的学习与工作都继续着。但过去一两周,开始感觉这世界真的快停摆了。

不但许多国家实施旅游禁令,如今所有电影院与夜店等娱乐场所也得关闭,下来两个月要参加的活动,不是取消就是延期。疫情对公共生活的影响简直前所未有。

一场疫劫也把每个社会、每个国家之前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一股脑地翻了出来。

近来阅读与疫情相关的文章,发现不少评论员已把此次影响全球的2019冠状病毒疫情,定义为重要的历史时刻,因为许多我们这个世代所熟悉的概念正受到挑战,一贯的做法也被颠覆和取代。

仿佛是因为遇到反乌托邦小说里才出现的情节,刚好让一些乌托邦的构想再次浮现,被人们谈论。例如,目前俯瞰世界的大图景,各国逐渐封锁边界,全球化主义与大家对“无国界”的憧憬,都开始遭到质疑。

李显龙总理3月20日接受《澳大利亚人报》(The Australian)访问时就形容说,目前逻辑意义上的“无国界”是极端的,所谓人员与货物全自由地流通,下来将受到严厉的检视。

有趣的是,他也同时提出无国界的反面,强调另一种每个体制走封闭道路也能自给自足的理想,不可能成真。

李总理用的Autarky一字源自希腊语,而它本来就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概念。虽然如今提起这一词,我们往往想到闭关自守的朝鲜等体制,但处于疫情期,每一个国家现在也得赶紧开拓自己的必需品供应源,确保在外部应援中断时,即便像座孤岛,生活也还能维持。这何尝不也凸显我们随时都可能被迫向这样的另一个极端靠拢?

自疫情暴发以来,国际机构与外界不断肯定我国的医疗管控、病例追踪与信息沟通,身边许多人对新加坡被标榜为防疫“模范生”,也多感到自豪。但李总理的话此时提醒着我们,即便是模范生如新加坡,它也受制于其他国家所做的决定。

我们的每个判断因此涉及更艰难的权衡与取舍,每一举措都可能有深远的影响。

这次疫情,许多国家因为领导失灵或信息不透明,先后在防疫方面跌倒。这也让人们突然省思,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政府?疫情像个放大镜,现有政治与经济体制的优缺点都像能放大几倍来看;而近来听到最普遍的呼唤是:这个时代需要更强大、更积极的政府。

这大概也是新加坡政府一直受到赞扬的原因之一。不管是锁国还是封城,或是限制娱乐场所的营业,要返国的国民居家隔离等,如今一系列的措施,在一般时候肯定被视为不可接受,但任何的硬核手段,在非一般时期却大致上都能获得民众的理解,甚至是受欢迎的,因为那更能凸显政府的果断与魄力。

但也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应探讨此次疫情如何更深层次地改变人民与体制之间的互动。我们为防疫所做的每一项决定,到底付出了什么代价?它改变了什么?这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民所必须去考虑的。

例如,此次疫情最显著的影响,在于经济上受到的重创,因为要拯救挣扎中的企业,经济思想也在发生割裂式的转变。

为阻止一场金融海啸的发生,美联储将利率降至零利率区间,释放短期流动性的措施,在全球金融危机时被形容为非常激进,如今却是必然的。政府本周在国会发表增补预算案,第二个经济援助配套下的措施总计480亿元,数目非比寻常的大,追加预算案更得动用国家储备金。

每一个抉择如此重大,更应经过国会辩论,人民也应参与检视。

以色列新锐历史学者,写了畅销著作《人类简史》的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想象疫情结束后的世界,有一句就写得很好:这次的疫情考验的不只是政府,也考验公民职责的履行。

在疫劫之下,好公民基本要履行的职责得做到;但其实这个非常时期也考验民智。政府绷紧起来做事了,我们更不该松懈。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疫劫下思考理想国”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