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改变“内紧外松”的危机应对模式-中国讯息网

中国应改变“内紧外松”的危机应对模式

作者:余智 阅读量:6039599 发布时间:2020-03-26 12:00:10

关于中国2019冠状病毒疫情危机初期失控的根源与责任归属,媒体与民间有很多报道、分析与争论,但体制内部对责任归属的互相推诿,已从武汉封城持续到现在,被网民讥讽为“击鼓传锅”与“甩锅大赛”。

笔者认为,中国冠病疫情危机初期失控,与官方长期实行的“内紧外松”的危机应对模式密切相关。这一模式是其整体维稳模式的一部分,但已经被屡次证明不仅不能有效防止,反而会扩大社会公共危机,而且违背现代社会治理的信息公开与透明原则,应该坚决摒弃,向“内紧外紧”模式转变。为此,既需要政府改变自身认识,更须要增强民众以权利为基础的监督。

一、疫情危机初期失控与“内紧外松”的危机应对模式密切相关。

中国多家媒体,特别是财新传媒,对疫情初期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深度调查与“复盘”,试图厘清真相,挖掘疫情未能在初期得到及时阻止的根源与责任归属。每次相关报道之后,都有相关体制内机构、官员或专家出来撇清自己的责任,但又被动“交代”出部分事实真相。

官方疫情防控专家钟南山院士在2月27日的记者会上披露,12月31日有关研究机构就已经明确肺炎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1月3日就已经分离出病毒株,1月7日就报告了湖北与国家疾控中心。财新网2月26日的新闻发布则显示,上海公共卫生中心1月5日就将病毒检测结果上报了国家卫健委,1月6日国家疾控中心内部就启动了二级应急响应。

这些信息都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关于病毒的性质,政府有关部门在疫情初期就已知情,而且有一定的内部应对措施;只是当时没有对社会公众如实发布信息,也没有采取公开、有力的疫情防控措施。官方甚至对外故作轻松,“两会”如期召开,文艺晚会、茶话会与“万家宴”照办不误,从而坐失疫情初期的最佳防控时机,最终酿成大祸。

问题是,有关政府部门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尽管笔者无法确切回答,也无意揣测具体问题出在哪级政府、哪个部门、哪个官员,但合乎逻辑的一个解释,就是官方有关部门“内紧外松”的危机应对模式在作怪。政府想通过内部努力,包括但不限于启动内部应急响应,控制与解决问题(内紧),但对外不公开实情,甚至通过各种方式故作轻松、安抚民众,显示局面在掌控之中、不会失控(外松)。

疫情初期,有关部门官员与专家有两个著名的公开表态:疫情“可防可控”,病毒“人不传人”。这两个表态被认为是误导民众、耽误疫情防控的重要罪魁,但又非常圆滑。说疫情“可防可控”,是因为最终总能找到控制的办法;而且,他并未让你“不防不控”,如果疫情失控,可以说是防控措施不到位的结果。“人不传人”的正式说法是“没有发现人传人的证据”,最终可能存在人传人,只是证据暂时没有找到而已(无论是否真实)。为什么要做这种表态?其目的都是为了安抚社会公众(外松)。

疫情初期,武汉警方对八名对外透露疫情信息的医生进行“训诫”惩罚。虽然这可能是由于警方当时还没意识到病毒的性质与疫情的严重性,但在情况未明时,对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士对外透露相关信息进行惩罚,其直接目的也是为了安抚社会公众(外松)。

二、“内紧外松”危机应对模式的根源与危害。

“内紧外松”危机应对模式由来已久,是中国官方传统“维稳”模式的组成部分。这种危机应对模式的公开出发点,是为了“防止社会恐慌”,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次生灾害。

然而,这一模式的背后,还有一个不便公开透露的理由:担心社会公共危机的公开化,可能影响政府形象甚至执政稳定性。地方政府坚持这一模式,还有另外一个考虑:担心辖区内的社会公共危机可能引起上级政府的问责。因此,对于发生的问题,他们能捂就捂,不到迫不得已,不对社会公开。

这一危机应对模式,已经被以前的多次危机应对实践证明是失败的,而且可能导致严重后果。2003年的“非典”(沙斯)危机初期,当时的国家卫健委与北京市政府也是采取这一模式,结果导致疫情失控。此次的疫情危机,失败如出一辙,而且造成的后果超过当年十倍以上。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教训惨重。

这一危机应对模式失败且导致严重后果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第一,要想达到“外松”的效果,政府部门在采取有关危机应对的“内紧”措施时,就不敢光明正大、放开手脚,而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畏手畏脚,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导致危机失控。

根据网上披露的信息,早在1月初期,武汉疫情防控一线医生曾对当地有关部门建议,尽快建立类似于2003年北京收治“非典”病人的小汤山医院那样的专门医院,隔离收治已经数量众多的疑似病人。但有关部门认为那样会导致公众知晓疫情的严重性,予以否决,从而坐失疫情防控最佳时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第二,“外松”会导致社会公众麻痹大意,对风险丧失应有的警惕,而不采取有力防护措施,导致危机的失控与更大的灾害,最终造成的社会恐慌,可能比政府当初想要避免的程度还要严重得多。

正是因为官方表态疫情与病毒“可防可控”及“人不传人”,并惩戒八名透露疫情信息的医生,导致武汉民众在疫情初期根本没有戒心,也几乎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照样出门正常参加一切活动,甚至照常举办“万家宴”,连口罩都不戴,最终酿成大危机。

三、改“内紧外松”为“内紧外紧”:难处与对策。

“内紧外松”的危机应对模式,其核心是内外有别,信息不公开,政府不透明。从本质上看,这一模式违背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原则,即信息公开与政府透明原则。这一模式已经多次让中国政府与民众尝到苦头,必须坚决摒弃。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相反的“内紧外紧”、内外一体化模式:任何可能危害社会公众安全的公共事件,从发生的初期开始,不仅政府内部应该及时采取有力应对措施(内紧),而且应该坚决贯彻信息公开与透明原则,对民众通报实情,包括事件状态以及政府的应对措施,并按照“从严不从宽”的原则,提醒民众注意风险防控(外紧)。

试想,如果官方一开始将“外松”表态换成“外紧”表态:“新冠病毒类似非典病毒,危害性较强;尽管目前没有人传人的证据,但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因此,请广大民众一定谨慎小心,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并公布政府采取的防控措施(即使力度不够),民众还会那样麻痹大意,还会有后面的那种严重结果吗?

“内紧外松”的危机应对模式在中国由来已久,有着历史惯性以及深刻的“维稳”体制根源。要想放弃并转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需要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是政府自身应该深刻认识这一模式的弊端与本质,自觉进行转变。这种模式的“内紧”不仅难以成功管控与化解危机,还可能导致更大的灾难;通过“外松”维持政府形象的做法,可能最终以政府形象的崩塌为结果;通过“内紧外松”避免上级问责,可能导致危机失控,最终招致更严厉的问责。这一模式从本质上违背现代社会治理基本原则。

如果政府认识到这些,就可能主动通过管理体制的改进,实现“内紧外松”向“内紧外紧”的转变。在不涉及意识形态与政治问题的领域,包括公共卫生领域,完全可以首先做到这一点。

二是民众要积极争取自己的自由与民主权利,倒逼政府进行转变。如果民众的言论自由与民主选举得到了保障,就可以对政府形成有效监督,促使政府实行充分的信息公开与透明。政府如果由于隐瞒重要信息而危害社会公众利益,会被民众、媒体及时发现与披露,并被追责。

政府一旦有了外在的强大压力,就不得不考虑“内紧外松”可能导致的社会恶果以及自身代价,从而不得不向“内紧外紧”转变。民众以权利为基础与后盾的监督,永远比政府官员的自觉来得可靠。

作者是中国大陆经济学教授

正是因为官方表态疫情与病毒“可防可控”及“人不传人”,并惩戒八名透露疫情信息的医生,导致武汉民众在疫情初期根本没有戒心,也几乎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照样出门正常参加一切活动,甚至照常举办“万家宴”,连口罩都不戴,最终酿成大危机。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中国应改变“内紧外松”的危机应对模式”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