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复制的中国式防疫-中国讯息网

难以复制的中国式防疫

作者:王庆民 阅读量:8034191 发布时间:2020-03-23 12:09:36

自3月初以来,中国大陆的2019冠状病毒疫情基本得到控制,迄今非输入性病例已趋零;相反,在欧洲等世界多地,冠病正迅速蔓延,尤其以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为严重。有些声音认为,西方没有学习中国实行严厉的封锁和隔离措施,是疫情失控的关键原因。许多人还因此嘲笑西方“(中国)完成好的作业都不会抄”。

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西方国家没有效仿中国的全面“封城”等强硬措施,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经济民生方面的考量。中国在1月底至3月初高强度的封锁与隔离,是建立在大多数产业停工停产或间接中止、个体经营者普遍停业的基础上。这对于经济增长、就业、个人收入、企业发展乃至人的基本生存,有着直接的影响。当然,它还涉及国家财政的收支、宏观经济的起伏,以及疫情结束后对经济兴衰的长远影响。

经济的全面停摆,大量失业的出现,将对生产者、消费者在物质上的柴米油盐、精神上的喜怒哀乐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尤其对于收入较低的国民而言,没有足够存款,或由于教育、医疗、养老、住房、贷款等刚性需求而需要持续收入的,即便失业几个月,也会直接导致其生活崩溃。疫情期间物价上涨则会雪上加霜。

全面的封锁和隔离,可能使各国国民经济陷入瘫痪。届时,失业率上升、大批企业破产、中小企业负债累累、国民收入及生活水平下降(主要是平民)造成的间接死亡人数,恐怕将大大高于冠病及其引发的次生疾病;所诱发的更多不致人死亡,却让人生不如死的生活艰辛,也比冠病制造的病痛更折磨民众。

经济衰落导致的连锁效应,也必然波及医疗领域。将医疗资源全面用于冠病疫情,其他疾病耽误医治,又会致使多少人死亡和残疾或瘫痪、病情严重恶化?防治冠病疫情的专家张文宏已经给出明确警告:“如果不尽快复工,城市停滞带来的次生影响,可能会导致人口死亡率高于冠病死亡率。” 

第二,中国和西方的体制完全不同,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强制措施的执行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中国全面封锁、隔离的措施,西方国家难以完全效仿,还会涉及复杂的人权问题。

中国实行的高强度封控,是建立在政府庞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各地信息互联互通、利用大数据追踪监控的基础上。例如一声令下,数百万人居住的武汉一天之内就完成了“封城”,这在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近日中国各地推行的个人“健康码”互通互认等措施,也说明了中国的疫情管控是要牺牲部分个人隐私的。这是极重视隐私的西方国家民众所难以接受的。

第三,如果效仿中国实行彻底的人际隔离,人们就要放弃正常的学习、工作,很大程度丧失个人自由,人们除了泡在网上,线下的一切生活都几乎归零。这对于强调个人自由和生活尊严的西方民众,在某种程度上比冠病本身造成的伤害还要大。

冠病在某种程度上与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类似,其存在很大程度的随机性,有难以避免的共同特征。已经习惯与季节性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共存的西方民众,许多宁愿冒患上冠病的风险,也希望维持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

生命的确是珍贵的,但是人并不是为活着而活着,人们须要工作、学习、交际、保持自由、参与社会、享受生活。诚然,面对疫情,不是享受生活的时候,但要让渡多少权利与自由,换取降低一些感染率和死亡率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因为文化和制度的差异,主流群体的价值选择也会有所不同。许多国家的政府,看到的不仅是国民生命面临的威胁,还会考虑这种威胁的紧迫性有多大、导致死亡的概率有多高,并和其他人权问题统筹考虑,并且尊重公民在群己权界内的自由选择,保障国民不因疫情丧失公民权利(哪怕一部分)。

但有些国家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样是值得忧虑的。如英国拟实行的“集体免疫”策略,就很有风险,造成的影响充满不确定性。而早前的港台地区和新加坡,以及如今欧美各国,选择有节制的防控措施,在不让正常工作生活“休克”的情况下,减少人员流动和接触,抑制冠病病毒的传播速度,集中救治重症患者,尽可能使医疗系统可以承受疫情的压力,不偏于追求“归零”,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来说,这或许比选择效仿中国大陆的防疫更为妥当。而且,冠病疫情只是这个世界各种棘手的问题之一,与诸如经济发展、个人权利、社会自由、隐私保障等其他问题有着密切关联。如何看待和防治冠病,以及评判防疫的功效,都不能只着眼于冠病本身,而要统览全局,看到防疫措施成败背后更多的善恶美丑、功过是非。因此,在中国实行的极为严厉的封锁和隔离措施,尤其彻底“封城”和全面停工停业,并不适合、也很难在欧美国家复制。

这次防疫工作,不同国家根据国情、自身的制度和文化特点,各自采取了有所差别的方式,最终哪种方式最优,目前尚无定论。虽然因不同国家国情各异,难以统一的评定,但相对何者最优,最后还是可以看出来的。绝对的自由放任不可取,过于粗野和“一刀切”的方式同样有害国计民生。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难以复制的中国式防疫”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