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应付疫情而已-中国讯息网

不只是应付疫情而已

作者:吴俊刚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3-18 09:01:10

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已构成“大流行病”。现在,摆在世人眼前的大问题是:疫情什么时候才会结束?种种迹象显示,至少需要一年半载。更悲观的看法是,病毒可能会像流感一样,周期性的出现和流行。因此,各国都须尽快制定各种应对预案。

冠病疫情现在已经扩散到全世界,各国处于不同的发病阶段,有的是刚开始,有的是进入暴发期,有的看来似已受到控制。但从中国的经验看,从发现确诊病例到暴发以至基本受控制,至少要经历好几个月的时间,而且是要采取像封城那样极其严厉的管控措施,也须有在全国基础上调动医护资源的速度和能力。这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做得到的。因此,疫情会如何发展,烟霾什么时候能够散去,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宣布“大流行病”当天的记者会上指出,过去两周中国以外的冠病确诊病例增加13倍,受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也增加两倍至114个,确诊病例已累计超过12万6000起,死亡病例超过4500起,此外还有数以千计的感染者在医院里为生存而战。预计,未来几周的确诊病例、死亡人数,以及受影响国家和地区的数量还将攀升。(笔者按:截至3月16日本文截稿时,病毒已蔓延至150个国家和地区,总确诊病例则已逼近17万,足见病毒传播速度之快。)

这个宣布距离中国武汉1月23日封城已经是一个多月。此时,中国的疫情正趋于缓和,每天的确诊病例明显下降,但中国以外的很多地方要么正在恶化,要么刚刚开始,传染范围越来越大,病倒的人也越来越多。屈指算来,中国从去年12月底开始出现病例到疫情大暴发,再到逐渐控制疫情,经历了约三个月的时间。

中国以外的国家,疫情最严重的包括韩国、意大利和伊朗。韩国是在1月20日确诊首名冠病患者,之后疫情逐渐蔓延与恶化,直到最近才有缓和的迹象。如果说韩国的疫情已基本受到控制,算起来是花了两个月时间。伊朗和意大利则分别在2月中和下旬出现确诊病例,现在都还处于高发期,意大利更是进入“锁国”状态,疫情什么时候能缓和下来,没人知道,但从中韩的经验看,至少也得花几个月时间。伊朗的处境尤其危险,因为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大大地制约了它的医护应对能力。

几天前,世卫组织说,目前欧洲报告的冠病确诊和死亡病例超过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和,已成为冠病大流行的“震中”。除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德国、瑞士、美国等国的疫情都在迅速扩大。开始时低估疫情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很快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病毒来袭,西方发达国家尚且显得如此狼狈,招架不住,更莫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了。

总的来说,全世界的疫情要短期内缓和几乎不可能。我国政府估计全球的疫情可能持续一年甚至更久。其实,武汉至今也还没有解封,而中国现在已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输入病例。新加坡也出现越来越多输入病例,抗疫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如果世界各国无法采取一致的抗疫行动,全球各地就可能出现病例此起彼落和层出不穷的现象,手尾也会拖得更长。换言之,要等待疫情结束可能遥遥无期。因此,政府和民众都必须有长时间作战的准备。

问题还不止于疫情。病毒夺走了数以千计的人命,这固然令人痛心,世界经济遭受的破坏也许对各国的影响更加沉重和深远。对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要的旅游和相关行业首当其冲,英国的一家航空公司已应声破产。疫情对机场、酒店、餐饮、零售和服务所产生的连锁反应显而易见。国际贸易受到的冲击也已显露。有多少公司会因此倒闭?有多少工人的饭碗会因此被打破?这些都是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当然远不止于此。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疫情暴发后采取封城停产等前所未见的强硬措施,很快就使整个世界的供应链断裂,所有依赖中国市场与原料供应的企业和国家都立即遭殃。这一方面固然凸显当今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却也暴露了世界供应链的软肋。供应链突然断裂所引发的骨牌效应是可怕的。

这个困局会延续多久?有什么办法能走出这个困局?有什么办法能使世界供应链变得更加有韧性?显然,对所有国家来说,这都是个不易解决的难题,也不可能有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其直接的效应是世界经济将受到更沉重的打击。对我国而言,由于各种生活物资都高度依赖进口,我们无论如何都必须谋求出路,设法加强我们的安全保障,而这须要有中长期的战略和部署。

就眼前来说,我们迫切须要做好应对世界经济可能出现风暴的准备。根据伦敦《金融时报》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的经济学家说,世界经济其实已陷入衰退。本地的经济师们也预测我国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将萎缩0.8%。要如何避免公司大规模裁员,还有许多打零工的人面临断炊的窘境,确实是当前急务。我国政府已在准备第二个救市和援助配套,而这回或许已难免要动用到国家储备金。

危机四伏,各种问题和挑战纷至沓来,而本届政府的任期却已接近尾声。要在剩下的有限时间内制定并执行各种短、中、长期政策应对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确保新加坡不只能渡过病毒难关,也能在危机过后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事。

因此,在疫情相对受控的现阶段举行大选,重新寻求选民的委托看来是比较好的选择。正所谓夜长梦多,疫情发展难料,面对危境,实宜速战速决。当然,新政府除了必须得到选民强有力的委托,也必须具有强大的执政能力,否则也难以完成选民所交付的重任。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不只是应付疫情而已”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