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疾病疫情持续在世界蔓延,不仅给出现确诊和死亡病例的国家带来焦虑,也让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备受考验。近期,中俄两国因中国公民在莫斯科遭监视、甚至俄方判处驱逐中国公民等事件,引起中国国内舆论的密切关注。
中俄两国关系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目前中国对外双边关系中级别与质量最高的双边关系。中俄建交70年来,虽然两国关系历经风雨,但总体上经受住了世界政治风云变幻、特别是“冷战”后地缘政治格局急剧改变,以及各自国内发展变化的种种考验。按照中国官方说法,中俄关系“已经成为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的“三高”关系,处在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
去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访问俄罗斯期间,还与普京总统共同宣布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把中俄关系发展的下一个70年纳入到更大、更重要的新格局中。按照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的话说,中俄“始终处在中国外交的‘C’位上”,“面对世界大变局,中俄命运相依,休戚与共,发展中俄关系不封顶、不设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俄关系潜力无限、活力无限、前景无限”。总之,在官方宣传中,中俄关系被描述成“只有正面,没有问题”的外交典范。
然而,近期冠病疫情似乎让中俄两国关系的神经紧绷了起来,俄罗斯对中国在俄公民的一系列不公平做法,实在是给热衷于赞赏中俄关系的中国舆论和民众,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而社交媒体平台上,网民表达最多的是不理解、不接受与极致愤怒。
事缘最近俄罗斯当局和莫斯科市政府,接二连三出台有关防范疫情的政策措施。这本不是问题。但问题出在执行过程中,俄方不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抓捕、监视、起诉和驱逐中国在俄公民。这不仅引发中国在俄公民的恐惧,也引起中国政府、中国驻俄罗斯使领馆的高度重视。在大使馆充分了解相关情况、掌握俄方监控、拘留中国公民的证据后,2月25日,俄《新报》发表了中国驻俄大使馆致莫斯科市政当局的公开信。
信中呼吁莫斯科有关部门停止在公共交通系统中监控中国公民。信中指,莫斯科警方和地铁工作人员“只调查中国公民,这不符合俄方不允许歧视中国公民的声明”。信中还特别指出,今天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在公共交通系统中对中国公民进行特别监测,包括美国和西方国家。中国理解俄方采取流行病学措施的必要性,但希望俄方采取“合适的、非歧视性政策”对待中国公民。
两天后,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在致中国驻俄大使张汉晖的信中,呼吁中方理解莫斯科市政府采取的有关措施,指“首要任务是保护莫斯科居民及外来人员的健康。”信中还指,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国家的公民,从暴发疫情的国家或地区进入俄罗斯联邦境内,在接受边防检查时均会收到莫斯科首席公共卫生官有关“严格居家隔离14天、不许在城市中自由活动(包括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非歧视性命令,以防大规模的人员密集接触”,“但自2月22日以来,该市有88人违反隔离制度,其中有80人是中国公民。”索比亚宁强调,违反规定的外国公民“就是违反俄罗斯移民法,将被法院判处驱逐出境。”
3月3日,中国使馆再度发布消息,就中国公民被遣返事件予以说明。说明详细披露了部分中国公民、包括留学生在内,遭莫斯科地方法院做出“驱逐出境”判决的始末,并强调中方将密切关注有关事件,继续与俄方保持沟通,同时对中国公民提供援助,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有时就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难有不摩擦、不出错、不冲突的时候,更何况国与国之间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不同,相互交往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风顺。中俄两国因历史原因,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认同和信任,也难以做到百分百完全一致。沙俄时代对中国的侵占掠夺,至今仍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抹不去的伤痕。
此外,在中俄现实交往中,两国经贸发展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两国地缘战略既有协作、也有防备,两国对外关系既有趋同、也有分歧,这实在再自然不过了。但是,面对现实中仍存在众多明显或潜在问题的双边关系,中国究竟如何客观评价、客观对待,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而且更重要的是用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审视利益、矛盾、虚伪与真实并存的这个世界。
中俄双边关系可以特殊,但不能特例。中俄关系的现实,就是以务实合作寻求化解分歧,以化解分歧求得更大务实合作。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方便”的基础之上,而非建立在传统固化的“公式、概念或口号”上,更不应过分地予以夸大和粉饰。
历史上,中国曾坚决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把自己的主张和立场强加于其他国家的错误做法,不仅维护了中国自身利益,而且也维护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正当权益。如今,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仍充满強烈的“新俄罗斯民族主义”色彩,中国应该保持警惕。
这次疫情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既然中俄关系好到不分你我,那也本应相互支持、相互合作携手应对,而不应像俄方那样,假借“特殊情况”试图一劳永逸解决在俄中国公民的“违法”问题。
近十数年来,随着中国公民赴俄罗斯做生意、留学、工作、旅游或移民定居的人数成倍增加,俄境内“反感中国人”的情绪也在增长。在一些城市中,俄“新纳粹”分子更把中国人当作袭击的主要目标,也时有发生。无容置疑,在俄的中国人亦绝非个个守法,部分中国人与当地黑势力结合,不时扰乱当地社会治安,即给俄罗斯社会秩序构成威胁,也给中俄关系蒙上阴影。
但俄罗斯境内治安形势不佳,并非都是中国公民的问题,俄方必须从维护俄中关系大局角度,谨慎对待在疫情中出现的个别问题,而非将矛头指向在俄中国公民,更不能向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发出错误的信号。
同样,对中国来说,以更加务实和客观的态度重新认识这个大国邻居十分重要。中国不应把传统中华文明中的“义气”“敬畏”“知恩图报”等概念,机械地用于处理国与国双边关系交往中。实际上,发展中俄双边关系,靠“义气”行事的做法,在中苏时期此路不通,在中俄时期恐更难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