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鼠年春节,全球华人正准备欢度传统佳节之时,一场疫病突然在神州大地有1100多万人口的武汉市暴发。海内外媒体每日详尽报道疫情,自媒体上信息爆棚。初时,媒体把这场疫病简称为“武汉肺炎(武肺)”、“新冠肺炎”或“新型肺炎”。
正当众多媒体在使用“武汉肺炎”的时候,1月31日毛永清的《“武汉肺炎”的商榷》一文。文章说:“武汉肺炎”这个称呼“既不科学,也缺乏人文精神”,“如果用一个地方或城市的名字来命名一种病毒,所产生的影响将是这个地方或城市的一场浩劫,所以不能因为方便就用一个地方或城市的名字来命名一种病毒。”
2月8日,中国国务院宣布将这场疫病暂时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2月11日,世卫组织(WHO)在日内瓦宣布将这种传染病正式命名为COVID-19,中文叫“2019年冠状病毒疾病”。
从此以后,网上的所有文章一律采用“2019冠状病毒疾病”这个国际规范名称。这个名称的中心词是“疾病”而不是“肺炎”,原因是病毒所引发的疾病并非全是肺炎。
一个多月下来,中国抗疫形势向好,全球疫情急速蔓延。人们看到,中国海内外的华文媒体大多采用WHO的定名,不再使用“武汉肺炎”或“武肺”,因为“WHO对病毒和疫情的命名是既照顾通俗性,也有学术性,还要兼顾避免引起对地域、国家、个人和动物的负面影响,以消除歧视”,而这些原则在2015年5月8日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新型人类传染病的最佳实践》这份文件中有统一说明,并由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发布,“主旨是尽量减少疾病名称对贸易、旅游业、动物福利的不必要负面影响,也要避免对任何文化、社会、国家、地区、专业或民族群体造成侵犯”(详参张田勘:《命名的统一与科学依据》,2月21日言论版)。
可是在中国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媒体和名嘴,一方采用“新冠肺炎”,一方采用“武汉肺炎”,壁垒分明。欧美中文媒体也是如此。
2月29日,我在早报网上拜读了庄慧良发自台湾的特稿《君问归期未有期》,深有同感。文章说:“世界卫生组织已对冠病正名,但台湾当局和多数媒体仍称‘武汉肺炎’,歧视之意甚明。”(详参2020年2月29日中国新闻版)一叶落知天下秋,一词之用可窥测人之灵魂。“台湾当局”与其整天诉说WHO不让它参加活动,不如问问自己,是否尊重WHO。如果尊重,怎么“仍称‘武汉肺炎’”呢?
在新加坡,自从疫情传播后,病毒名称从最初的武汉冠状病毒(Wuhan Coronavirus),到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再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正式命名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卫生部都及时更新宣导资料。新加坡官方的做法值得各路媒体和名嘴效法。
是时候了,松手吧,别揪住“武汉”不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