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北京新高考首次适应性测试正式开考,将持续4天。受疫情影响,北京5万余考生首次尝试居家“云”考试。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不少学校要求家长监考。各区将统一组织或由各学校进行试卷评阅。(新京报3月4日)
根据安排,2020年北京市实行新高考,科目调整为“3+3”模式。而本届的高三考生则是新高考的试水先锋。可惜,受疫情疫情影响,本该在校的学生被封堵在家中。眼看高考临近,“考题怎么出”“分数怎么算”“流程怎么样”等诸多问题无疑会牵动考生及家长们敏感的神经。相信,此次“居家开考”既是让考生适应,也是让考生释压。
当然,不免有人担心,“云开考”是否会沦为“云开卷”。实际上,这样的疑虑没有思考的价值。毕竟,考试不是为了考出分数,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习。是否能抓住这次“闭卷”的学习机会,看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北京市教委也曾表示,此次测试成绩不具备参考意义,测试成绩和排名与6月份高考成绩和排名没有关联性。相信广大家长及考生自有判断。
当前,距离高考不到一百天。考生长期居家复习,难免心里“没底”。即便各个学校都推出了在线教育课程,但实际效果如何,终究缺乏横向或纵向的对比。运用居家考试这样的新形式,将所有的考生都预置在一个统一的近乎实战的场景之下,既是对考生前期自主学习的一次总结,又能为备战高考按下“一键启动”。
考试也是教育,学校要求家长监考,相信也不仅仅是为了提升测试的公正性。通过将监考场景搬回家中,引家长与老师身份互换,促进家校之间的了解。释放来自老师的外部压力,增强来自家长的内部压力,还能培养考生的慎独精神。进一步看,或许可以转变“考试是为了考出分数”的应试态度,将考试目的聚焦在促进学习上。
不可否认,“居家考试”是疫情期间的特殊产物,但其积极正面的影响不一定局限在疫情期间。不妨猜想,居家考试可以用于推广新型考试方案的实验平台。同时,为未来拓展在线教育的新模式,提供实践经验。
云开考看似简单,可实际上必定经过了详细的论证和部署,调动了不少人力和物力。一次居家考试亦能充分体现出教育界的“战疫决心”。相信,在广大考生、家长和学校的努力下,云开考必定能将众人的信念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片又一片的信念云,降下甜美的甘露,滋润教育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