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在印度德里种族、宗教声势浩大的流血大冲突背景下,特朗普结束了他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的第一次印度访问。特朗普此次印度之行的看点,除了专程访问、印度总理莫迪接机以及“你好,特朗普”(Namaste Trump)活动等政治秀外,恐怕人们更加关心的实际问题之一是,在美国推行“印太战略”的背景下,美印亲密互动是否针对中国?
毋庸置疑,美国提出并推行印太战略的背景是,中印迅速崛起为印太地区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从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的设计与实践来看,它拉拢印度遏制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而印度对印太战略的回应和态度,则成为美国印太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
特朗普此次访印过程中,两国政府发表了《美印全面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愿景和原则》,里面花了一定的篇幅专章表达两国政府对印太战略融合的愿景。
实际上,自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发布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印太战略以来,印度的态度表现出一种矛盾暧昧,印度时而积极参与美印甚至美日澳印的双多边互动,时而对印太战略的内涵不置可否,可见印度对印太战略的复杂心态。
一方面,印度积极参与了美印、美日澳印等双多边互动。例如,印度不仅积极参与瑞辛纳(Raisina)美日印澳对话会的重启与沟通,积极促成四方安全对话(Quad)升级为Quad 2.0,还于2018年起连续举行美印防长与外长的2+2对话。
印美不仅签署了《后勤交流备忘录协定》(LEMOA)和《通讯安全兼容协议》(COMCASA),特朗普此次访印,两国更是将双边关系提升至全面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并签署了一项30亿美元的军购协议。可见,印太战略提出两年多来,印度积极参与与美国在防务领域的互动。
另一方面,印度对美国推行印太战略所秉持的原则理念以及推进方式,保持了不置可否的态度。尽管印太这个词汇在印度学界和战略界早有讨论,但迟至2018年香格里拉对话,莫迪受邀发表主旨演讲时,印度政府才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印度的“印太”构想,以示对美国的回应。
莫迪强调“印太”不是一个地缘战略的概念,应该具有包容性,不应该针对任何第三方,强调基于合作而非对抗的原则,并强调维持亚细安的中心地位。莫迪在此次关于印太构想的演讲中,还谈印美全球伙伴关系、中印合作的重要性。
此外,美国主张以“同盟”或“伙伴”网络的方式推进印太战略,尤其以构建美日澳印四方军事关系为抓手,但是印度却拒绝澳大利亚参与马拉巴尔军事演习,可以看出,印度对形成美日澳印的四边军事准同盟保持警惕。
不难看出,印度一方面积极参与美印防务合作,甚至美日澳印的四方互动,但另一方面在推进印太战略的原则理念甚至方式上,与美国产生了一定的分歧。印度似乎更愿意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而非“一边倒”。
印度迫切须提高国内治理能力
从战略能力来看,印度提升国内治理能力的任务更为迫切,印度参与大国政治斗争的能力有限。特朗普此次访印期间,德里正因《公民权修正法》所引发的种族冲突,而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实际上,印度国内长期存在种族和宗教矛盾,而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无论国大党政府,还是秉持印度教民族主义的莫迪政府,都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例如,在国大党曼莫汉星执政的2008年,印度孟买发生了严重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印度媒体随即指责是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恐怖主义分子所为,轻易地把矛头指向了穆斯林群体。
再如,此次因《公民权修正法》引发的种族对峙已经持续数月,但莫迪政府似乎拿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印度经济增长根基并不稳定。印度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印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增速先后跌破6%和5%,第三季GDP仅增长4.5%,为六年来最低水平,而这已经是印度经济增速连续六个季度下降了。贫困、就业、教育等问题制约印度的外部战略的投入能力。
当前,印度还拥有2亿以上的贫困人口,他们生活在每天1.85美元收入线以下。另据印度经济监测中心数据,因劳资双方的矛盾,印度2018年失去了约1100万个就业岗位,整体失业率达7.3%。此外,印度民主法治的低效、基础设施的薄弱、贫富差距悬殊,都限制了印度参与国际政治权力纷争的能力,印度保持更加战略自主的地位或许更为有利。
从意愿来看,保持战略自主不仅是印度对外战略的传统,并将在未来持续发挥作用。印度在印太地区实际上有三重战略目标:一是维持其印度洋主导地位;二是积极参与太平洋事务;三是保持战略自主。
尽管在其主导印度洋的战略目标下,印度经常把中国视为潜在的对手,不时散播所谓中国的珍珠链战略对它的包围,但印度也积极协调与中国的关系。近年来,两国高层亲密互动,双边不仅建立了军事交流机制,进行常态化交流和管控边界冲突,还建立了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培植信任基础。可见,印度即便不完全信任中国,仍也与中国保持战略沟通,而不是寻求对抗。
美印关系存在矛盾因素
究其原因,印度不仅拥有良好的战略自主传统,还把战略自主作为维持其地位的主要手段和目标之一,若积极倒向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将有损于印度的战略自主地位,不利于其在大国间左右逢源的周旋,使其外交空间变得狭窄。
从美印双边关系来看,两国之间也存在不可信任的矛盾因素。此次特朗普访问印度的一个小插曲是,特朗普在演讲中提到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非常好时,现场热烈的气氛瞬间变冷。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美国的巴基斯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刺痛着印度的神经。
实际上,巴基斯坦是美国的军事盟友。早在冷战期间,美巴间的军事同盟关系,导致美印关系长期处于冷淡的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奥巴马政府后一个任期。在阿富汗问题上,美印也存在矛盾,早在2019年年初,特朗普便发推文呛声印度,讽刺印度在阿富汗秩序重建中的投入较少,并表示印度在阿富汗建设的图书馆并未起到任何作用。
在伊朗问题上,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以及禁止其他国家与伊朗开展贸易,直接威胁了印度的能源安全。此外,在印度购买俄罗斯武器、全球气候治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革、双边贸易等领域,美印都存在诸多分歧。这样来看,美印之间要达致完全的协调仍面临较大的难度。
因此,从以上的角度来理解印度参与美国印太战略的局限,便可理解印度参与印太战略遏制中国的前景。如果仅从三国的关系出发,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将更多是中美印的“三国演义”,而非印度倒向美国遏制中国,形成“两党”对峙。
不过,在这“三国演义”的关系中,印度处于更加自主的地位,因为在美国日益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背景下,印度将成为中美争相拉拢的对象;而采取左右逢源的立场,或更加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
作者是中国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不难看出,印度一方面积极参与美印防务合作,甚至美日澳印的四方互动,但另一方面在推进印太战略的原则理念甚至方式上,与美国产生了一定的分歧。印度似乎更愿意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而非“一边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