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争端 和全球化再思考-中国讯息网

中美贸易争端 和全球化再思考

作者:杨超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3-02 08:48:00

曾几何时,中国与美国的经贸合作被视为全球化的双赢典范,得到各国主流经济学家的交口赞叹。突然之间,贸易争端成为热门话题,全球化变成了问题的来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全球化病了吗?该怎样去医治它?

全球化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放松国家管控,让各种资源可以更容易地跨越国境配置。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向世界开放,提供了工业用地、能源供应、道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由于美国自身的工资等生产要素逐年上升,能够提供更低成本的中国,成为了美国跨国公司的首选。

美国大企业把生产环节搬到中国后,本国国内因“离岸外包”而产生了大量失业改行的工厂和企业员工。这些员工虽然能在服务业再就业,但是从事的新工作多为派遣性质,与以往的正式工作无法相提并论。而且再就业的员工工资普遍下降,许多人甚至无法付清每月的账单。

全球化中受损的美国工人再也无法维持中产阶层的体面生活,而只是在挣扎求存。这也放大了他们的焦虑,感觉到“美国梦”已然破碎,因而对特朗普的政治主张产生强烈的认同和支持。

在全球化产业转移过程中,美国虽然掌控产业链高端,但此类产业从业人员一是要求高学历和高素质,二是从业人数不会太多。因此,美国中下层劳动人民很难从中得利。美国企业的跨国转移造成国内民众的民生维艰,而资本家则借全球化获得了超额利润。美国的民主政治已经无法制约这些精英和跨国公司。历史上头一次,对大公司有利的,不再对美国公民有利。这才是问题的实质,而非简单化的中国通过贸易逆差从美国身上“占便宜”的主流叙事。把板子都打在中国身上未必是正确的。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其实是中美两国顺应全球化趋势并密切合作造成的。但要如何扭转这种趋势,目前的办法并不多。特朗普之所以大打贸易战,首先是要逼迫中国加大自美国进口;其次是希望以高关税逼迫美国公司回流美国,为美国人创造工作岗位。

但美国没有太多可以让中国进口的产品,而中国愿意进口的高科技产品或军品,美国又不愿意让中国购买。即使中国增加进口,美国国内的劳动力还是难以再工业化,因为有现实的成本制约摆在面前。各类商品即使不是在中国制造,也会在其他低成本国家如墨西哥等国制造。

中国的消费市场在蓬勃发展,但美国货能否进入,也须与各国商品公平竞争,而不是通过贸易协议取得独家销售权。这有违世贸组织原则,甚至也有违特朗普所强调的“公平贸易”原则,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不公平的。

中国加大从美国进口,只是利于美国的农业、油气业以及少数高科技产业,广大的美国中下层民众,其实所得利益并不多。但这可以视为特朗普对选民承诺的一个交待,以促使他们在即将开始的大选中出来再次投票给他。

政治家只顾自己的短期选举利益,经济寡头则只顾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美国民众作为民主的主体,虽然拥有选举投票权,但并不能影响政策的制定。美国自身的政治机体紊乱导致的贫富悬殊,才是美国今天的头号问题。

乐施会已指出,世界各国在解决贫富差距方面乏善可陈,政府对富裕个人和企业的征税太低,对公共服务的资助却又严重不足。这个问题在美国尤其明显。美国跨国公司和金融资本在海外投资,获得巨额利润后再转移到海外的避税天堂,避开美国的税务征管。如此的结果是富了超级富豪和全球化精英,苦了本国中下层人民。

曾经的贫富差距遵循80/20法则,即20%的人占据80%的财富。但在全球化之后,贫富矛盾更尖锐,已转化为99%与1%的矛盾。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国内民众掀起的抗议运动矛头,已指向位于财富金字塔尖上的跨国资本巨头,以及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的金融资本。

资本主义急需找到修复自身的方法,否则国内民众的怒火将会让富豪坐立难安。但如果要对这些富豪征税,将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是会导致所谓美国的“社会主义”化,这在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美国被视为政治上的不正确;二是这些富豪更有可能隐匿收入,把大部分利润转移到海外的避税天堂。也许只有如罗斯福般伟大的美国政治家,才能推动这一政策。

在中美贸易争端期间,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成功,预示着中美的经济合作仍大有可为。在供应链已全球化的今天,单纯抵制某一个国家,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在全球化的世界,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也没有一个国家能仅凭自己的力量解决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各国协调合作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中美贸易争端 和全球化再思考”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