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亚孔子学院 看中国软实力外交-中国讯息网

从中亚孔子学院 看中国软实力外交

作者:孙超群 阅读量:16777215 发布时间:2020-03-02 08:43:44

近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被认为是对外扩张的手段,透过大举投资基建,以宽松条件向沿路国家贷款,扩张政治及经济实力。诚然,除了硬实力之外,中国也运用软实力外交,对外输出文化,改善国际形象。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上,运用多元性质的力量发挥协同效应,以增强自身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并不算新奇。

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尔(Joseph Nye)在早于1990年代就提出此外交学说,其后于2004年的著作《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中进一步诠释其理论。有别于硬实力利用政治及经济力量作为国家实力指标,以及利用威迫与征服手段使对方降服,软实力是透过吸引与说服去影响别国行为。具体做法是让民间社会透过文化吸引力及动人述事方式,建立国家正面形象,取得人心,令对方心甘情愿信服。

孔子学院便是中国对外发挥软实力外交的重要媒介。孔子学院早在2000年代成立,先在欧美国家发展,后延伸至“一带一路”地区,当中在哈萨克及吉尔吉斯的发展尤其显著。但问题是,中国在这些地区的软实力外交策略有多奏效呢?

何时开始软实力外交

自国家改革开放后,中国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些年来的高速经济发展,成为强大硬实力的凭证。但自从胡温上台后,中国意识到硬实力背后需要一套论述支持,以公关手段传播,才能吸引国际社会,说服中国是崛起中的大国,是英美自由世界发展模式之外的另一选项。

2007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于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外,也道出中华复兴乃伴随着中国文化的成功发展,强调对外输出文化软实力,以契合“和平崛起”理论。到习近平年代,中国遂提出“中国梦”,以历史包装其进取的外交方针(如“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些冠冕堂皇的说词,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及文化软实力,以支撑表层的硬实力外交,意图吸引、说服国际社会接受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正当性。

在文宣操作上,除了海外学生及人才交流、组织文化活动之外,自2004年始在海外成立的孔子学院,亦发挥了中国软实力外交的功能。建立学院的原意,是以中国语言及文化作招徕,举办一系列社交活动及兴趣班(例如教授中国乐器、民谣、诗词歌赋),吸引海外民众学习,借此建立中国的正面形象。

孔子学院由国家教育部辖下的汉办管理,并与海外大学、中国国内大学合办。汉办负责学院的营运资金、教职员遴选及相关支援。直至2019年,中国已在158个国家建立了535所孔子学院及1134个其下的孔子课堂。

近年在中亚频频成立孔子学院的国家,包括哈萨克及吉尔吉斯,两国分别于2007年及2009年建立首家学院。迄今,中亚已有13所孔子学院,其中哈吉两国占区内最多,分别有五所及四所。据哈萨克藉国际关系学者努尔沙(Gaukhar Nursha)在纳札尔巴耶夫大学刊物出版的田野调查,近年两国在孔子学院收生人数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哈萨克大学头三所最大的孔子学院中,2013年至2014年学年的学生总数由1860名,增长至2015年至2016年学期的3055名;然而吉尔吉斯的趋势却相反,该国大学首三所最大的孔子学院,学生总数在相同时期,由1万4826名下跌至1万1062名。努尔沙认为,孔子学院本身在吉尔吉斯发展比哈萨克繁盛,或与该国的经济水平低下有关,令学生较有动机学习中文,以便出走发展。然而,可能近年吉尔吉斯学生多选择直接考进中国大学或其他进阶的相关学府,令孔子学院的学生人数下降。

该学者也田野访问了两国学生就读孔子学院的学习动机。在哈萨克和吉尔吉斯,分别只有三成及一半受访者表示愿意参与中文课以外的课程或活动。此外,近八成半以上在哈萨克就读孔子学院的学生表示,就读学院是“为了日后到中国升学”;至于吉尔吉斯,五成半受访者也出于同样动机,另外有四成半受访者表示“只是纯粹想学习中文”。

另外,有少数人“因受家长所迫”,或“其他原因”如对中国文化有兴趣,才决定就读孔子学院。数据显示,吉尔吉斯学生比哈萨克学生更热衷到中国发展,此印证了前段所言。哈萨克也有不少学院学生持相同想法,但较多认为学习中文已经足够,不用在国外发展。

社会向上流动工具

此调查告诉我们,绝大部分学生只对中文而非对中国有兴趣。入读孔子学院,学好中文,往往被学生视为社会向上流动的工具。虽然中国透过孔子学院对外宣扬文化,但吸引受众的,未必是中国文化本身,而是其功能。因为中国的硬实力——经济高速发展叙述了引人入胜的奇迹,吸引不少“一带一路”国家的精英及青年倾慕中国。也因为这样,中国所谓的软实力外交政策或多或少依靠硬实力,并非依靠形而上的价值观、文化吸引力,继而脱离软实力理论的初衷。

孔子学院在中亚的发展遇到不少障碍,令人质疑其成效。理论上,汉办要求远赴海外孔子学院工作的教师,需要具备一定语言资历,以及对当地情况有基本了解。然而,努尔沙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国导师不谙哈萨克语及吉尔吉斯语,更不懂俄语,往往令他们与当地学生无法有效地沟通、交流。

另外,中文在中亚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俄语甚至英语。当前在中亚普及通用的语言,仍是母语、俄语、英语为主。若孔子学院的目标,是透过推广中文教育去宣传中国文化的话,前路仍然举步维艰。

最为人诟病是,孔子学院与软实力理论抵触。孔子学院透过国家政府由上而下推动,而非由民间社会由下而上自发建立。学院依附官方机构维生,自然失去其独立性。因此,孔子学院常常被人批评压制言论自由。人权监察组织去年发表关于中国的报告,指“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的海外延伸,审查学院教材的观点与内容,确保一切政治正确,并只聘用政治忠诚的导师。”所以,孔子学院表现出来的价值观,与自由民主理念相违背,并非鼓励发展公民社会,与软实力理论的前设相违背。

其实,并非所有中亚民众对中国心存好感。中国透过“一带一路”倡议,将政治经济实力扩张至中亚,影响当地政治环境,引起不少反弹。比如说,就遣返逃离新疆集中营的哈萨克人及维吾尔人之议题上,两国政府已承受中国不少压力。为了获得中国投资,两国政府一直被“送中”问题困扰。

近年反中示威在哈吉两国绝不罕见,中国行为已助长了恐中情绪,令两国政府陷入两难之境。2017年,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率先提出锐实力一词,形容中国这种无形的操纵性外交,也其实就是硬实力之一。

中国吸引人之处,源于经济物质发展迅速的“中国梦”。孔子学院的本质,本来就与软实力理论存在不少冲突。到最后,中国还是依靠硬实力使人降服,令软实力外交得不偿失,变得徒然。

责任编辑:10006
共1条数据,当前1/1页

喜欢看“从中亚孔子学院 看中国软实力外交”的人也喜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