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各国政府正竭力遏制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的蔓延,并为疫情可能造成的严重经济后果做好准备。这场疫情终将结束,希望是越早越好。
但是,疫情对政府、医疗体系、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肯定会持续一段时间。冠状病毒是否会造成比疾病本身更大的破坏?
特别是,在一些国家,公众对当局的信心和社区的社会韧性首当其冲,大受打击,不然也成了附带损害。在各国努力应对公共卫生威胁的同时,它们还必须建立人们的信心,使人们相信它们(和人民)能够战胜冠病19。
不幸的是,在冠病疫情中,对病毒的恐惧比病毒本身传播得更快。正如现在所见,病毒交织了恐惧、种族主义和对政府的不信任。
尽管奸商、恐慌制造者和假新闻已露出丑恶嘴脸,但至关重要的是,一个体制能否很好地维持公众的信心。假信息已成为疫情暴发后的继发性感染。不负责任地使用社交媒体,加剧了恐惧和恐慌的病毒式传播。
缺乏信任令抗疫工作更困难
缺乏信任,与疾病威胁的斗争就会变得更加艰难。这导致人们采取自保行为,而这样往往使事情变得更糟。
当局在应对这一威胁时缺乏透明度和问责制,就会产生不信任,进而导致信任和信心每况愈下。这使与疾病的斗争变得更加困难,因为当局的建议将被置若罔闻。
在暴发冠病疫情的中国,公众对威胁管理的信任度极低,这主要是因为省级政府最初掩盖疫情,引起人们的广泛不安。这不仅在防止冠病传播方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还令中国境内外的感染病例激增。
在许多国家,要求提高疫情透明度的公众压力正不断增大,这表明人们对各国政府应对公共卫生威胁的能力明显感到担忧。公共信心的丧失不可避免地表现为恐惧和恐慌。尽管对这种病毒的了解还很少,但人们期望他们的政府能够承担起应对这一威胁的重任。
许多国家的官方反应,如采取旅游限制和禁令、大规模封锁、取消公众活动等严厉措施,可能在无意中加剧了恐惧的情绪。
病毒似乎无法被限制在局部范围和加以遏制,并且正在全球传播,意味着恐惧感不断升级。
即便是基于经验数据的良善举措,例如新加坡于2月7日将疾病暴发应对系统(DORSCON)的警戒级别从黄色调高至橙色,也立即引发了一波恐惧和恐慌潮。
在升至橙色的那个周末,许多人冲去商店和超市抢购和囤积口罩、白米、快熟面、配方奶粉,甚至厕纸等物品。
保持冷静 继续前进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标语“保持冷静,继续前进”(Keep calm and carry on),可以用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期。
生活还得继续,这听起来好像陈词滥调,但自我放纵地沉溺于恐惧中并不能让病毒消失。
2月8日,李显龙总理用马来语、英语和华语,就冠病疫情向国人发表讲话。这对于平息公众明显的恐惧和恐慌情绪很重要。
新加坡今后将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正如李总理在向全国发表的声明中所指出的,当前的疫情可能演变成大范围感染。
随着疫情威胁的演变,应对策略也必须同步调整。如果冠病的死亡率与季节性流感相当,新加坡的做法可能得从当前的遏制策略(隔离令、缺席假、追踪接触者)转向以缓解疫情为主的策略(按轻重缓急调配有限的医疗资源如医院床位,侧重照顾老年人、幼儿和患有并发症的人)。
如果事情真的发展到这个地步,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须要拿出坚韧不拔的意志。中国公布的数据表明,世界在对抗疫情上,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本次疫情的感染和死亡人数已超过2003年的沙斯。
用方言同年长者沟通
与公众的沟通今后得作出调整,以公平、诚实和尽可能为大众所接受的方式进行。就像沙斯暴发时期一样,应该在公共宣传中使用华人方言同年长者沟通。
对新加坡与冠病的战斗缺乏任何信任和信心,其根本原因是恐惧和恐慌战胜了信任。尽管政府作出了保证,人们也有信心政府能遏制这一健康威胁,但还是会有人认为有必要自保。人们可能想起了2003年的沙斯事件而感到惶恐不安。
恐慌性抢购暴露出我们韧性明显不足,体现了一种“人人为己”的心态。只要缺乏韧性,恐惧和恐慌就会压倒信任、信心和理智。
为了增强国人的信心,政府必须不断作出保证,就不断变化的疫情形势提供最新的信息,严打假新闻,并确保必需品得到及时补充。政府还须让公众对病毒的性质和传播方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不是在无意间加深人们的恐惧。
避免发出自相矛盾的信号也是至关重要的。国人本可以为警戒级别升至橙色做更好的准备;甚至没有多少人意识到我国早已将级别调至黄色。这一上调被视为威胁等级的突然升高,只会引发新一轮的恐惧和恐慌。
要对当局有信心
国人必须相信当局有足够的能力,并会尽力保障公众的健康。我国从2003年的沙斯事件中吸取了很好的经验教训,现在已准备得更为充分。从所采取的有力措施来看,遏制疫情的决心显而易见。我们不应对他们到目前为止所做的一切感到忧虑。
同样重要的是,国人要相信自己的同胞不会通过不负责任和冷酷无情的行为,损害公众的健康和信心。政府也必须相信国人会明智地行事,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简而言之,各利益攸关方的公信力是打破感染链的关键。这方面的任何不足将意味着疫情会持续更久。
在培养社会韧性和凝聚力上,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不应怀疑自己有能力和决心去克服这个紧迫且严重的威胁,但恐惧却是另当别论。
作者是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律系副教授。黄金顺译。
在许多国家,要求提高疫情透明度的公众压力正不断增大,这表明人们对各国政府应对公共卫生威胁的能力明显感到担忧。公共信心的丧失不可避免地表现为恐惧和恐慌。尽管对这种病毒的了解还很少,但人们期望他们的政府能够承担起应对这一威胁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