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援华物资包装印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照片,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随着照片的广泛传播,许多中国网民大呼“暖心”。
继这首长屋王所作《绣袈裟衣缘》之后,日本各地在捐赠物资包装上附上了王昌龄《送柴侍御》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经·秦风·无衣》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义援诗词。雪中送炭的善举,因画龙点睛之妙而呈现出优美的意境。义援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当年大唐盛世的遗韵与日本人道主义的精神。
对于日本的慷慨相助,有学者指出,尽管两国在抗疫方面“风月同天”,但中日仍属“异域”。无论是钓鱼岛的主权之争,还是南京大屠杀的死伤人数之辩,挥之不去的二战阴影一直笼罩着中日两国,成为阻碍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绊脚石。诚然,尽管眼下患难与共的热情或许会转瞬即逝,但我们应该了解,“风月同天”并非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事实上,“风月同天”一度是两国交往的历史现实。
汉唐年间,由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软硬实力远胜他国,日本等周边国家纷纷派遣唐使前往中国留学。《绣袈裟衣缘》便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当时,日本的长屋王为了礼请鉴真大师东渡弘法,在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绣上了《绣袈裟衣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得知此事,鉴真大师大为感动,六次东渡,不仅在阐扬教理方面立下汗马功劳,也为日本的医药、书法等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尽管唐朝以后两国的交流已无昔日频繁,但这种文化上的联系始终没有停止过。为了了解日本为何能够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渐强大,清末民初年间仍有许多风云人物留学日本,例如周恩来、鲁迅、郭沫若等。
而21世纪以来,尽管中日关系一直处于“政冷”之中,但“经热”确是愈加显明易见的,例如赴日旅游的中国游客逐年增多,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方式在日本普及使用等。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与全球产业链日趋紧密,两国的合作共赢更显重要。
面对疫情肆虐、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山川异域”固然是目前的客观现实,但“风月同天”才是展望未来的明智之选,是对时代发展的必要回应。以侵华的战争岁月来掩盖中日历史的全貌,不仅是对历史以偏概全的诠释,而且对两国携手解决全球性问题弊大于利。山河破碎的岁月必须铭记,民族之间的仇恨则不必然延续。